泉州開源寺
泉州開源寺
開元寺 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始建於唐代的漢傳佛教寺院,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長壽元年(692年)改「興教寺」,神龍元年(705年)又改「龍興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乾寧四年(897年)王審邽重建。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被毀,尋重建。元代賜名「大開元萬壽禪寺」。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被毀。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僧惠遠重建。永樂六年(1408年)擴建。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崇禎十年(1637年)總兵鄭芝龍等重建大雄寶殿。
開元寺占地7.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中軸線上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部有鎮國塔、檀越祠、准提禪院,西部有仁壽塔、功德堂、尊聖院、桑蓮古蹟,水陸等。
山門(天王殿)
開元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現存建築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殿內石柱為梭柱,石柱上有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師所書。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又稱紫雲大殿,是開元寺主體建築,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大殿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建築面積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通高20米。前檐重檐下橫匾書「桒蓮灋界」四字。殿內減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構架,號稱「百柱殿」。殿內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間各有補間鋪作兩朵,盡間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飛天樂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鳥、飛天和基督教天使造型於一身,雕刻精美。
東西塔 東西塔化分為東塔和西塔,東塔位於開元寺大雄寶殿前東側,名鎮國塔。唐咸通六年,建5層木塔。宋天禧年間改為13層,紹興二十五年遭火災,淳熙十三年重建。寶慶三年,改建成7層磚塔。嘉熙二年,僧本洪改建為石塔,只造一層,后僧法權續建到第四層,天竺講僧天錫續建第五層和塔尖,前後共12年。塔為花崗石仿木八角攢尖頂樓閣式建築。塔蓋上有鐵香爐、銅寶蓋,塔頂的八角翹檐角鐵鏈和塔剎相鈎連,塔剎尖頂裝上沃金葫蘆。塔身分為外壁、外走廊、內迴廊、塔心柱等部分。塔內中心部位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為迴廊,塔心以橫樑、斗拱與塔的外牆相連結;外壁正面設四個門,側面設四個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以減少上層壓力;門的兩旁各刻有高2米、寬1米的武士、天王、金剛、羅漢、天神、佛弟子等浮雕造像,龕的兩旁則刻服飾、姿態、武器、表情各不相同、個性鮮明、形態逼真的雕像,五層共80尊。環塔身有檐廊,廊外有平座扶欄。塔基上有須彌座,直徑18.5米,周長60米,高1.50米,束腰部分用輝綠岩浮雕佛傳圖像40幅,雕工精細。全塔通高48.24米(底層高7.37米,二層7.19米,三層6.73米,四層6.22米,五層8.05米,塔剎11.18米,基座直徑1.50米),共用大柱40,大小梁各40,大斗192,小斗440,大拱112,小拱80,全用巨大的花崗岩石雕成。西塔位於大雄寶殿前西側,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年間,建7級木塔,號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改名仁壽。紹興二十五年遭火災,淳熙年間改建為磚塔。紹定元年,改建為石塔,至嘉熙元年完工,先東塔十年而成。規制和東塔同,略小於東塔,高44.06米(底層6.63米,二層6.79米,三層5.80米,四層5.65米,五層8.59米,塔剎8.29米,基座直徑2.31米)。石雕工藝比東塔簡樸,各層門、龕兩旁也有雕像80尊,形態各異,線條粗獷,服飾單純(大多為僧衣),須彌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獸之類。東西塔是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西街泉州開元寺內。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它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成為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