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技術為晚期消化道癌症帶來新希望
在我國,消化道癌症(包括大腸癌、胃癌、食道癌、胰臟癌等)一直是威脅國人健康的重大疾病,死亡率與發生率皆居高不下。大腸癌連續多年高居癌症發生率前三名,2021年新增病例超過16,000例,奪走6,657條人命,是我國最常見、也最致命的消化道癌之一。此外,胃癌以男性居多,2021年新增2,413例,仍列男性第七大癌症。而晚期消化道癌症(如第四期大腸癌)常因癌細胞轉移,治療困難、預後不佳,對患者與醫療體系皆為重大挑戰。因此,國際醫界對於創新療法的需求日益迫切。
對許多癌症病患來說,當醫生說出「晚期」這兩個字時,往往意味著治療選擇已經不多了。特別是像大腸癌、胃癌這類「消化道癌症」,到了末期通常已經擴散,傳統化療或放療效果有限。但現在,有一項新技術,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未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人體臨床試驗中,用來協助免疫系統對抗晚期腸胃道癌(gastrointestinal cancer)。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Lancet Oncology》醫學期刊。

在此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針對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腫瘤浸潤性淋巴球(TILs)進行基因編輯,關閉了一個名為 CISH 的基因。這個基因被認為會抑制T細胞辨識與攻擊腫瘤的能力。透過CRISPR技術將其移除後,T細胞能更有效地鎖定癌細胞,發揮攻擊力。這如同我們的免疫細胞本來像是眼睛被蒙住的士兵,一旦基因被「解鎖」,他們就能看清敵人鎖定癌細胞,發揮真正的戰力。
此項研究結果顯示,在12位末期轉移性消化道癌患者的試驗中,患者接受治療後無重大副作用,且多位患者病情穩定,甚至有1位患者腫瘤完全消失,且超過兩年未復發。重要的是,與傳統免疫療法不同,這種一次性基因編輯可讓T細胞永久保有升級功能,免除長期重複治療的需求。
儘管成果令人振奮,這項治療仍面臨製作流程繁瑣、成本高昂等問題。研究團隊正致力於簡化細胞製備技術,並深入了解哪些病患能從中獲得最大益處,以期進一步提升療效並擴大適用範圍。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