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等待一列永不發車的列車:加熱菸審查困局

2025/04/28 08:54
1,74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在科學快速進展、非燃燒式菸品管理成為全球趨勢的當下,台灣對加熱菸的審查卻陷入令人錯愕的制度僵局。原預定於四月底完成的產品審查,國民健康署日前卻坦承仍「停留在委員會流程中」,如同一輛早該出發的列車,因為制度設計不當,被困在月台無法發車。等的不只是業者,還有消費者與整體社會的公共利益。

照片

這輛列車停滯的原因,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出自一個制度設計的困局。根據《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申請案件處理期間》的法定時程規定,主管機關應於六個月內完成審查,必要時最多延長一次,總共不應超過一年。但截至目前,加熱菸案件審查已拖延超過兩年,遠遠超出法定時限,引發行政程序是否失能甚至違法的強烈質疑。

更令人擔憂的,是審查制度本身的設計是否已違背行政比例與公平原則。根據近日報導,4月23日,有立委在立法院質詢指出,國健署自訂的加熱菸審查規則,要求「三分之二出席、三分之二同意」才能作出決議,此一門檻遠高於一般行政審查的常規,導致少數反對者便可癱瘓整個決策進程。

試問,連涉及更高風險的「新藥審查」都僅採取多數決,即使是抗癌藥物或具爭議性的罕見疾病用藥也不需「特別決議」,為何唯獨加熱菸需要如此高門檻?這樣的審查機制不僅違反行政中立與一體適用原則,更讓政策淪為政治操作的工具,科學與公共利益成了最大輸家。

委員會決策原應集思廣益、依專業論證而定,但當一套制度讓少數人能長期擱置議案、拒絕共識、甚至藉由拖延間接決定政策方向,其實已違背民主審議的本意。加熱菸是否應准許上市,本該交由科學數據和風險評估來決定,而不是卡在程序門檻與行政技術中無限期「冷處理」。

當前黑市加熱菸氾濫、稅收流失、消費者暴露於無監管產品的風險持續升高,主管機關卻在程序正當的名義下放任制度空轉,不免令人懷疑這是否已構成政策失職。立委要求衛福部長邱泰源徹查制度設計是否涉及濫權或失職,實乃應有之義。

台灣不能再讓這列政策列車停在月台。若我們連最基本的依法審查時限、多數決原則都無法保障,政府又如何面對更嚴峻的公共健康挑戰?是時候讓程序回歸合理、公平與有效運作的軌道上,讓政策不再受制於少數否決權,讓社會重新信任這套制度還能動起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