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先力挺海尼根 中國啤酒反傾銷調查隨跟上 專家憂:國家機器不該成特定外資的保證書
中國大陸啤酒傾銷台灣市場的調查仍在進行,政府尚未完成是否課徵反傾銷稅的認定程序,卻被民眾爆料,賴清德早在113年04月26日就曾親自出席外商啤酒品牌海尼根在屏東的投產啟動典禮,並公開表示「以行動支持」、「期許成為台灣的驕傲」,此舉引發政策偏頗與行政中立爭議。
有產業政策專家指出,總統對外資個案釋放明確背書訊號後,財政部關務署與經濟部國貿署再進行反傾銷調查程序,將削弱調查中立性,並對市場競爭形成政治干預的錯誤觀感。
調查程序尚未完結,政治表態過於倉促?
今年3月,財政部關務署啟動針對中國製啤酒的反傾銷調查,依規定需由經濟部在40日內回覆產業是否受損,再由財政部於70日內作成是否課稅的初步決定。
不過賴清德早就於113年4月26日便出席海尼根啟動典禮,並多次強調政府支持此案,形成立場先行、調查後隨的政治訊號。
產業分析人士表示:「外資投資值得鼓勵,但若政府尚未對進口啤酒市場做出政策定位,就先為特定企業站台,將造成不必要的競爭干擾,也會損及政府在產業政策上的中立性。」
政府行政資源投入與透明度成疑
根據典禮現場說明,海尼根屏東酒廠未來五年投資額將達135億元,將成為其行銷東北亞的重要基地。外界關注政府是否在土地取得、用水用電、環評與投資審查過程中提供特別行政協助,相關程序與條件是否公開透明,也有待檢視。
一位南部地方產業代表指出:「我們也支持外資設廠,但若政府用過多資源協助單一廠商,而忽視本地業者面臨的出口困境或競爭壓力,整體產業環境將出現傾斜。」
建議三點作為政策檢討方向:
-
加強反傾銷調查的程序獨立性,避免高層公開發言影響公務機關調查公正性。
-
強化大型外資案的行政透明機制,公開審查補貼、協助事項與配套措施,避免形成「看不見的特權」。
-
未來大型投資案應設「產業競爭衝擊評估報告」制度,保障本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維持市場公平環境。
賴清德此行雖具經濟政策上的象徵意義,卻也引來行政中立與資源配置的高度爭議。未來政府在面對外資投資與本地產業保護兩者間的拉鋸,應更審慎拿捏政策訊號,才能真正建立「公平競爭、透明治理」的經濟環境。
參考資料:
總統府-賴清德出席海尼根台灣投產啟動典禮 期勉海尼根與地方緊密合作 成為屏東的驕傲、臺灣的驕傲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8366
國際啤酒商第一個,海尼根在台灣生產啤酒!建廠拼破百億營收,背後3大戰略佈局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9153/heineken-investment-taiwan?
財政部決定對自中國大陸產製進口啤酒展開反傾銷調查
中製啤酒反傾銷案 台灣釀酒商協會揭產業受損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8663011
中國片面禁台啤 台酒還原事件始末....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150782
基隆關籲請進口廠商正確標示原產地,以免受罰
台灣一年喝掉400億元啤酒!海尼根屏東設廠掀台荷日大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