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電子菸幫助「戒煙Quit Smoke」 媒體勿協助散播特定單位偏頗資訊

2025/02/08 15:50
7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近日有德國媒體報導將電子菸描述為「成癮陷阱」,並將其與傳統香菸畫上等號,這種說法不僅偏頗,還忽略了科學證據與全球公共衛生政策的進展。電子菸、加熱菸、尼古丁袋等菸草減害(Tobacco Harm Reduction, THR)產品,正是世界各國公共衛生機構用來幫助吸煙者減少健康風險的重要工具。

根據英國公共衛生署(PHE)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報告,電子菸的有害物質比傳統香菸低 95%,並且有助於吸煙者戒除或減少吸煙(smoke)。美國總統川普也曾公開支持電子菸作為戒煙工具,並在2024總統大選拋出「再次拯救加味電子菸」的競選承諾。這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過去過度強調「零尼古丁(Nicotine-Free)」策略的作法形成強烈對比。

電子菸與成癮問題的真相
反對方常誤導大眾,將「尼古丁」與「菸草致癌物」混為一談,忽視了焦油與燃燒過程才是香菸致病的主要原因。電子菸提供尼古丁但無焦油,風險顯著降低。事實上,許多國家如英國和紐西蘭已將電子菸納入國家戒煙政策,並在公立醫院提供電子菸作為戒煙選項。

至於「青少年使用問題」,各國經驗顯示,合理監管能確保電子菸的目標族群是成年吸菸者,而非非吸菸青少年。例如英國透過嚴格年齡限制與市場規範,使電子菸成功降低吸食率,無證據顯示青少年紙菸吸食率因此上升。

菸草減害,應是公共衛生政策的核心
跨國菸草公司雖涉足電子菸、加熱菸、尼古丁袋等減害菸品市場,但不能因此抹殺世界衛生組織的減害價值。若媒體過度渲染電子菸、加熱菸、尼古丁袋的健康風險,卻漠視其相對於香菸的低害性,只會讓吸煙者錯失更安全的選擇,甚至導致他們繼續、甚至轉回去抽最毒最臭的傳統紙菸。

臺灣應學習國際經驗,摒棄對菸草減害產品的污名化,以科學為依據制定監管政策,確保成年吸菸者能夠獲得安全、合法的替代選項,真正邁向「無煙台灣」以及「健康台灣」。

Smoking - Anatomy of an addiction industry | DW Documentary

 

延伸閱讀:

首款尼古丁鹽電子菸通過美國FDA初階減害菸品認證PMTA

 

川普承諾拯救加味電子菸 賴清德應正視世衛減害反煙策略

 

尼古丁/菸鹼為何會成癮?解析成癮機制與不同產品的影響

 

依托咪酯電子煙初篩試劑誤判頻傳 基層警員憂濫權侵害人權

 

WHO launches toolkit for schools to create a tobacco- and nicotine-free environment

 

川普率美國退出WHO 聯合國證實明年1月22日生效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