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蒂火災頻傳 加熱菸能降低火災風險

過年期間,本應是家家戶戶歡慶團圓的時刻,卻傳出兩起與菸蒂相關的火災悲劇。一名58歲中風男子疑似因在床上抽菸導致火警,不幸葬身火海;台中市某街頭也發生機車大火,六部機車全毀,初步鑑識顯示可能與亂丟菸蒂或未熄滅的菸灰有關。這類因紙菸未熄滅而釀成的火災,在台灣每年屢見不鮮,數據顯示其已成為主要起火原因之一。
火災統計顯示,菸蒂是長期隱憂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111年至113年間,全國火災案件中,菸蒂引起的火災次數每年皆維持高位,其中112年更高達1,993起。綜合這三年的資料,菸蒂起火穩居全台火災起因前五名,與「電氣因素」和「遺留火種」等因素並列,是最難以根除的火源之一。
2023年(113年)全國火災統計中,菸蒂導致的火災案件高達1,246件,相較於111年(1,483件)及112年(1,993件)雖略有下降,卻仍是無數意外與悲劇的根源。值得注意的是,菸蒂火災多發生於住宅內及公共場域,許多案件皆涉及行動不便者、習慣在室內吸菸的族群,甚至是隨意丟棄菸蒂的行為所致。
全球趨勢:減少紙菸燃燒風險
事實上,傳統紙菸燃燒的高溫(約攝氏600至900度)使其極易引燃床單、地毯、垃圾堆或機車電線,導致嚴重火災。然而,國際間早已發展出多種替代方案,例如不經燃燒的加熱菸技術,以降低傳統紙菸帶來的火災風險。
日本、英國及多個歐洲國家,近年來已陸續採取更為嚴格的控管措施,逐步限制燃燒式紙菸,轉而推動相對風險較低的「煙草減害產品」。根據英國公共衛生署(PHE)與美國FDA的研究報告,加熱菸相較於紙菸,減少了多數燃燒產生的有害物質,同時也降低了火災發生機率。
政府應順應國際潮流 加速調整政策
在全球加速推動紙菸燃燒風險控管的趨勢下,台灣卻仍堅持以傳統方式監管,未積極評估減害產品的潛在優勢,導致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皆無法享受更安全的環境。面對每年數千起因菸蒂引發的火災,主管機關是否應該重新檢視政策,並考慮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紙菸燃燒帶來的問題,不只是公共健康,更涉及公共安全。政府若持續忽視科技發展,是否等同於將台灣鎖在傳統燃燒時代,不願向更安全、進步的方向前進?這不禁令人質疑,究竟是「健康台灣」的願景優先,還是背後另有隱情?當全球趨勢朝向減害政策前進,台灣是否還要選擇落後,甚至反其道而行?這些問題,值得全民共同關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