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產業鏈 雲林地層下陷有轉機
【記者 卓益聖、游竣棋/雲林報導】
雲林地層下陷已非新聞,近期卻傳出影響高鐵行車安全再度引發關注。為了減緩地層下陷,雲林積極發展大豆產業鏈,協助民眾改種旱作,成功減緩地層下陷問題。然而民眾常認為超抽地下水將導致高鐵安全隱憂,但其實載重導致的地層下陷,才是影響高鐵安全的主因。
地層下陷 高鐵安全引關注
近期多則報導指出雲林高鐵沿線地層下陷嚴重,可能影響行車安全,而導致地層下陷問題再次受到關注。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處長 許宏博:「(均勻沉陷)就是超抽地下水。(均勻沉陷)它的規模範圍會比較大 ,所以它的(均勻沉陷)坡度會比較平緩。可是假如是由載重所影響的地層下陷,它的變化量就會比較大,就會有我們講的差異沉陷。」
高鐵載重是主因 更改結構保安全
民眾常誤以為超抽地下水,是高鐵安全隱憂的主因,其實因載重導致的差異沉陷,才是主要影響。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處長 許宏博:「那邊的台78線是土堤,(土堤)它就是一個載重。中央根據這樣的一個觀察,去把土堤改成高架,(高架)它的載重就比較輕。經由這樣改善的措施執行結果,(地層下陷)它的差異沉陷,馬上就有大幅的改善。再搭配高鐵現在有相關的一個監控設備,以及相關的調整措施,確保它(差異沉陷)的一個傾斜角度,都會在安全的一個範圍,所以安全是無虞的。」
地層下陷新解方 稻作改種大豆
即使超抽地下水造成的均勻沉陷並不會直接影響高鐵行駛安全,但是地層下陷仍急需解決。因此雲林縣政府近年推廣國產大豆產業鏈,希望將原有稻作農田改種大豆減少農業用水。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處長 許宏博:「水稻一期大概要有一萬兩千噸的水去供應,所謂旱作就是玉米、大豆、高粱這些作物。其實只有原來水稻耗水的三分之一。」
轉型種植大豆除了能減緩地層下陷,同時也對農民有正向影響
當地農民 李小姐:「種水稻比較重本,(大豆)成本較低,(大豆)補助比較多。」
雲林縣元長鄉雜糧產銷班第29班班長 邱茗莊:「那我也很強調跟農民說一點,他們只要顧好兩樣東西就好,一種是草一種是水,如果用藥方面有什麼不知道,我們產銷班都會全權幫忙負責。政府的政策上也支持,因為我們前主委,就是前部長他有希望,就是立下一個一萬公頃國產大豆的目標,看國產自給率能不能達到10%。」
完善大豆產業鏈 民眾農民皆受益
雲林縣出產的大豆商品結合產銷履歷,以及嚴謹的源頭控管,讓民眾有更多優質的產品能夠選購。
雲林縣元長鄉雜糧產銷班第29班班長 邱茗莊:「大豆產業鏈來講的話,我們主要專攻現階段來說還是往生產的方向。因為你要源頭把控的好,要有優良的大豆產品,能熬製出很好的豆漿還有豆製品。那現在我們跟其他我們相關配合的合作社一起去作努力。」
透過完善的水稻轉作計畫,並持續吸引更多廠商投入大豆產業鏈,除了農民及消費者皆能受益,也能有效減少地層下陷帶來的風險。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