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眷村足跡體驗營 探訪族群共榮

2010/09/28 20:18
1,34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9694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外省台灣人協會9日至12日舉辦4天3夜的「我的眷村足跡體驗營」,藉由課程嘹解眷村的歷史,也讓學員親身到台北華光社區及北投中心新村等眷村參訪,親身體會這些眷村累積的歷史記憶。

外省台灣人協會秘書長周思諾是眷村第3代,她原本住在高雄旗津的眷村,她提到外省台灣人協會主要關注外省人到台灣的生命過程,眷村是其中的關注點,促進溝通與理解是協會的宗旨,也就是促進各種不同生活經驗的人彼此的理解,可能是本省人、外省人,男人、女人,居住在眷村、沒有住在眷村。她提到,台灣有無民主的高度,包容不同的多元文化,讓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可以在這塊土地生存下去。

外台會辦過榮光眷影紀錄片拍攝活動,也有外省族群相關書籍出版,書跟影片做巡迴影展推廣。周思諾在活動中發現年輕人對此接受度低,很多人看完影片就離開了,熱情無法被凝聚。她希望藉這次眷村足跡體驗營,讓年輕一輩對1949年這段戰後移民史有更多瞭解,重新回顧台灣的歷史;大家除了關注老兵及眷村被拆掉的社會、政治事件,年輕人對於眷村的文化缺乏認識。

親身踏進眷村

眷村足跡體驗營意思是「你要有足跡,你才能體驗」,周思諾說,人不可能憑著書或電視劇,就知道眷村的過往,體驗營讓學員能夠全方位的認識眷村,走過就會記得。她認為,透過營隊知識性課程,實際走訪眷村,藉由眷村的氛圍,感受居民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年長一輩戰爭的記憶逐漸流失,但曾經經歷過就不會忘記,年輕人只要有接觸,就會被感動,有同理心去理解,消除原本的刻版印象。

周思諾表示,眷村用文化資產或文化景觀的方式,有可能被保留下來,但眷村變成文化園區,有可能成為蚊子館。國防部編了4億全台灣評選,評選8到10處保留下來,但周思諾質疑,如何辦理?經費從何而來?政府想像是什麼?眷村文化如何讓台灣更多人知道?眷村文化如何延續?這些都還在討論中。周思諾說,這次營隊也讓青年在辯論會中去討論、想像未來文化園區的模樣。

營隊也提到非列管眷村居住權議題,例如新店?公圳、華光社區。周思諾表示,台灣在快速都市發展中,很多非列管眷村面臨拆遷,居民不被眷改條例保護,無任何安置計畫,使得居民無法在熟悉的都市繼續生活。

周思諾說,非列管眷村居民過去無法分配到眷舍,居民已經被淘汰過一次,大部分是基層的外省老兵,居民經濟條件不好,過去部隊首長口頭承諾,居民以為可以安然居住,但等到都市更新,口頭承諾比不上依法行政,被認定為違章建築,一旦被拆遷後,不知何去何從。周思諾認為,應該用歷史的角度,去看待當年老兵居住在非列管眷村的原因,政府有責任照顧。

周思諾以北京為例,北京大小胡同京奧前面臨很嚴重的拆遷,年輕人與居民是噤聲的,對政府不滿卻不能講,大家想居在原有的歷史空間。她私下問居民,居民會抱怨政府是強暴、土匪。她認為,台灣難得有自由討論的氣氛,外台會曾辦過白色恐怖人權體驗營,很多伯伯一開始不願意講,慢慢地才與大家分享。她提到,在很多人尚未瞭解眷村文化時,紀錄下這些故事是走在時代的尖端,但也是走在時代的末端,因為時光逐漸離散,老人們逐漸凋零。

周思諾認為,必須緊緊抓住眷村人還能說、還願意說的時間點,趁他們還有記憶的時候,留下、紀錄些什麼,透過老照片的蒐集以及眷村口述史的採訪。她說,眷村阿公、阿嬤願意開門讓我們進去,都是一種期待與期許,願意分享故事,讓我們知道這些台灣的文化資產;學生能夠來參與營隊,是台灣的多元文化能夠被看到的契機,讓大家更認識這塊土地。

學員重新認識眷村

這次營隊的學員有許多閩南、客家學員來參加,有些學員本身也是住在眷村。

泰北高中一年級學生劉皓安住在北投的眷村中心新村,父親在醫院負責載送病人,他提到,藉由這樣的營隊,可以重新去看待自己的生長環境,了解父親那一代的生活,也藉營隊看到不同族群學員對眷村的想像。他認為,眷村有其特色,需要被保留下來。

東吳大學社會系學生張紹琰也居住在中心新村,他很高興能帶學員參訪自己居住的環境,藉由小組訪問也更認識村子裡的長輩,他提到,村內的徐爺爺以前作戰時從雲南撤退到越南,之後再到台灣,徐爺爺23歲開始寫日記,他看到爺爺的日記寫著,撤退時必須一直走路躲砲彈,不能回頭,也沒東西吃,他覺得很動人。他認為,眷村必須是活的保存,持續有人生活在這裡。

就讀政治大學法律系的陶思妤,家住在台南市南區水交社志開新村,水交社是日本水軍交誼社,民國4、50年代變成空軍的眷村,都是日本時期留下的房子,這是她的眷村印象,後來,也有機會看到台南其他眷村的樣貌。她在營隊中也看到台北其他不同眷村的樣貌,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也第一次知道1949年後大多數人其實是住在非列管眷村。

更多眷村故事可上外省台灣人協會部落格查詢(http://amtorg-amtorg.blogspot.com/)。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