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彭春林:「我的夢從小開始就一直是一縷縷的線不斷地纏繞纏繞…」(圖/李宜霖 文/彭春林) | |
![]() |
【記者李宜霖屏東報導】「一個魯凱族青年,撿玩著姑姑們在地上纏繞的線,開始了創作的生命。」魯凱青年彭春林,在部落格這麼形容自己創作的緣由。
彭春林(Kaludasan)住在屏東三地門鄉青葉村(TalaMakau),創辦「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主要創作來源是魯凱族文化,品牌精神是「思源」、「原創」、「自然隨性」、「再造部落文化」。在傳統中男人不能碰織布機,要負責打獵,不過他勇於突破,「在傳統又不在傳統中」,重新再振魯凱織布文化。
彭春林的專長是編織染繡,包括繩編、竹編、藤編、織布、染布、服裝、包包等。他的工坊在青葉部落。由於工坊離市區較遠,他選擇霧台鄉跟瑪家鄉的集散地開門市,布落空間(水門店)是他的門市名字。
這家店已經開了4年多,許多住山上的原住民、民眾、觀光客會來此購物。他覺得水門這個地方很有特色,以前在日據時代,是一個市集,至今有多元族群在這裡,融合了排灣族、魯凱族、閩南人、客家人、老榮民等。
排灣族的門市人員Cemedas介紹老師的作品,她展示一個得綻紅背包,說第一代是用蝴蝶樣式,第二代則用蝴蝶的觸角,女生背代表勤勞,男生背代表熱心公益,染材取自自然,是用檳榔植物染成。在傳統中,蝴蝶紋是魯凱族重要的象徵符號,由長者配給。
Cemedas住在屏東達來部落,88水災後,部落因地層下陷,路有下滑,但情況有改善,在山上大部分是老人家,比較習慣有農田,又自在,像她們年輕人則在都市工作。
彭春林很慶幸88水災沒有危及到他的部落,但水門附近有兩座橋,有隘寮溪通過,如果有颱風暴雨,就可能有斷橋危機,會淹水。
88水災之後,百業待興,彭春林不因水災影響傳統產業,仍持續回到傳統去尋找創作靈感。
想嘹解更多作品,可上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網址:http://www.kaludasan.com.tw/。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