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莫拉克降雨多 與暖化關係不大

文字-A A +A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2010.05.11/05.13 補充張智北教授兩封來信)

 車開進五月的瑪雅村,很難不被路旁一張張橫掛的紅色布條所吸引。布條內容從預告今年布農族的射耳祭、鄒族的河祭、一直到在村內跑跳的國中生考上高雄女中,全都透過紅布條跟來往的村民分享。特別現在還是水蜜桃的產季、也是螢火蟲大發生的季節,民宿逐一點燈、水果攤掛牌營業,就連進村前新修的泊油路,都讓人感受到原住民村落旺盛的活力。

 但在八個月前,這裏的村民曾在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滂沱大雨中,驚恐地聚在避難處所不住地禱告。莫拉克颱風灌入的大水與土石,不只奪走鄰村族人的性命,也將村內聯外道路全數摧毀。全村居民瞬間成了氣候災民,逐一被直昇機接出安置在軍營;村民要到翻開報紙才知道這次的災情有多慘重,並聽學者說這次颱風正是氣候變遷的鐵證。

張智北 不認同暖化造就莫拉克
 莫拉克颱風雖已遠颺,但去年沖下的土石仍堆積在河谷裏,從中央到地方正繃緊神經準備著今年汛期的防災工作。 不過,在台大大氣系任教的張智北教授,對於社會上普遍把莫拉克視作暖化的證據,並不以為然。他近日不但經常投書報社,上周更在由國科會主辦的講座中,提出他所蒐集的科學證據作反駁。

 他比較過去幾年颱風的降雨量與颱風停留時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莫拉克颱風的降雨,並沒有超出過往幾個颱風降雨的形態。他認為,莫拉克颱風之所以帶來的雨量比較多,是因為它在台灣上空停留比較久,因此才對台灣帶來這麼大的傷害。

  張智北的說法,與一般認為因為全球暖化,使得大氣中的含水量增加,最後導致颱風數量或降雨變多的看法不同。他舉證說,其實只要觀察聖嬰現象就可以發現,海 水升溫在西太平洋,並不是颱風生成的必要因素。張智北指出,因西太平洋的海溫本來就已超過27-8度,早已超過形成颱風26度的必要條件,因此溫度再升不 會有更多的颱風,甚至反可能因為升溫造成風切變大,反不利颱風的生成。

多數學者同意 百年後颱風才會增強

 張智北說,世界氣象組織(WMO)前陣子曾邀請 「支持暖化會造成颱風」與「反對暖化會造成颱風」兩派科學家,坐下來共同討論此議題。學者們後來共同在今年二月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論 文,指現階段颱風或颶風的變化,仍在自然的範圍內,看不出有受暖化影響,但若到2100年時,強烈颱風的發生機率會增加2%-11%,暴風半徑100公里 內的中心降雨將增加20%。

 張智北說,過去一百年來,全球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8度,這的確在氣候是非常罕見的。然而他也認為,暖化所造成的影響,都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檢驗。他舉例說,如果有家餐館老闆有吸箊,結果有客人去他的餐館吃飯,卻因為得了腸病毒死了,「你會因為你反對二手箊, 就說客人的死亡與二手箊有關嗎?」

話沒說死 需更多科學證據
 至於也曾有學者提出台灣的「強降雨颱風」增加、以及過去三十年降雨前十名的颱風,全發生在1990年之後等數據,來證明台灣恐怕得面對降雨量更大的颱風。他則認為這類統計的時間都還太短,並不能代表性接下來颱風降雨就一定會增加。不過,雖然他認為莫拉克颱風的破記錄降雨,主要是受颱風與季風、地形的交互影響,與全球溫度上升無涉(05.13更正);但暖化會不會造成颱風停留在台灣的時間變長,他倒是覺得可以進一步研究。

 對瑪雅村的居民來說,不論暖化是否造就了去年帶來鋪天大水的莫拉克颱風,科學上的爭議並沒有辦法讓至今不敢入鄉的觀光客回籠,或是讓已被土石墊高到快與村落同高的河床儘速疏濬。今年的汛期又將來到,大家都睜大眼睛在等待,今年村裏能不能平安地渡過;大水又是否能夠不要再來,讓村民接下來即使遇到颱風夜,也能不用擔心地睡上一晚好覺。

【後續補充】 2010.05.07 張智北教授來信節錄如下:  

 「莫拉克颱風和暖化無關的見解﹐不是我可以居功的。報載正負2度C有些個別科學錯誤之後﹐許多媒體希望採訪台大大氣科學系的同仁。但是有些同仁不願意談瑣碎枝節﹐也不願意捲入可能會引起誤會的口水戰。三月間有一次開會﹐研究氣候﹑颱風動力﹑和對流降雨的教授大都在場﹐大家都覺得我們應該給一個回答。當時曾考慮用常見問題(FAQ)﹐和投書報紙兩個方式。

  這部電影最根本的問題是莫拉克颱風。颱風與暖化的問題﹐WMO熱帶氣象委員會2007年就曾公佈專家討論的結果﹐改正了2005時很多的誤會﹐並且於去年邀請各派學者組成專家小組達成共識。因為我是WMO委員會的委員﹐所以由我來執筆投稿中時﹐但沒有提及電影。投書刊登的同一天﹐國科會莫拉克颱風研討會也發表了找不到莫拉克和暖化關係的結論。後來又因為報載陳文茜小姐打算對電影作修正﹐所以才有我聯合報上那篇投稿。原文標題是「正負2度C的擔憂和希望」,被編者改成了「狼來了」﹐和原意有差別。如果讀者對我有關台灣氣象預報的報刊文章有興趣﹐歡迎到以上網頁去讀原文。

  順便提一下台灣雖然不是WMO會員﹐我們和各方關係都很好﹐像熱帶氣象委員會去年十月報告颱風專家組的共識﹐就有兩位來自台灣的專家旁聽。自然雜誌二月份文章的好幾個作者﹐幾年來都先後在中央氣象局和台大等地演講﹐有關的討論更是全世界所有從事相關的研究者都熟悉的。可惜電影在拍攝之時﹐只根據「一般認為」﹐才會造成我們現在的擔憂。」

 2010.05.13 張智北教授來信細談海溫與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和海溫是兩個不同的名詞。海溫持續長期(以世紀為單位)上昇可能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人為溫室氣體(CO2等)排放而照成大氣長期增溫。) 海溫也可以因為自然變化而增加或減少﹐這個您已經知道。震盪的現象很多﹐最有名的當然是聖嬰(週期3-7年)和AMO(週期65-70年)。

 海溫增加是會造成更多的水汽蒸發。但這可以是因為我們排放太多 CO2﹐也可以是自然變化。這和暖化理論裡面﹐因為空氣溫度高可以容納更多的水汽是兩回子事。所以暖化可由兩個途徑來增加水汽﹐一個是高氣溫﹐一個是高海 溫。但是海溫上昇可以不需要暖化。

 海溫 的變化是非常區域性的﹐暖化理論的氣溫昇高是全球性的﹐至少在熱帶(緯度小於30度)是沒什麼區域性變化的。這裡就牽扯到一個原理是我那晚演講裡想介紹的 ﹐但是我沒成功。因為我想講太多的基本原理﹐90分鐘作不到。下次我想不能把那麼多材料擠進一個演講裡面。

 您大概記得我開始講對流降雨和穩定降雨的不同吧﹖我一開始就說這和高空環境冷暖有關。 高空冷容易對流﹐高空暖就不行﹐需要鋒面或地形抬升。這個高空溫度和低層的空氣溫度的差別﹐叫做靜力穩定度。能不能對流﹐下雨強不強﹐局部地區的靜力穩定 度(= 高空 - 低空)很重要。

 如果 您相信IPCC﹐暖化以後﹐高空的氣溫會增加﹐但這是全球性的﹐熱帶大西洋﹑熱帶太平洋 ﹑熱帶印度洋都增加差不多一樣多。海溫和最低層氣溫也會增加﹐但各地方不一樣。您現在看出來了嗎﹖暖化以後﹐穩定度各地不一樣﹗ (高空一樣﹐ 低空不一樣;所以高空 - 低空不一樣) 。而且這裡還有更複雜的因素﹐就是一個地方的溫度還會影響另外一個地方。這又超過了我們討論的範圍。

 所以我們可以暫時作第一點結論﹐就是暖化的空氣增溫不完全等於 海溫的增溫﹐因此我可以說莫拉克和暖化無關﹐但是不能說一定和海溫無關。因為南海海溫去年8月一定很高(氣候平均就是如此)﹐因此會蒸發很多水汽﹐那當然 是季風和颱風水汽的來源。何況﹐也許去年八月因為缺乏降雨﹐海溫特別高也可能。所以我不能說和海溫無涉。

 另外一點結論就是﹐高海溫不能保證強颱風甚至強降雨 -- 也就是聖嬰的例子。」

【參考資料】
聯合報 3-May-10 《「展望春季」極端 天氣、強降雨 息息相關》蔡永彬報導
聯合報 3-May-10 《張智北 2012「不能當科學教材」》蔡永彬報導

張智北 30-Mar-10《抗 暖化 當心狼來了》聯合報民意論壇
張智北 25-Mar-10《全 球暖化 被渲染誇大了? 》中國時報民意論壇
Thomas R. Knuts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4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32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台大教授:莫拉克降雨多 與暖化關係不大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36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36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