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老頑童 王賜勇的藝術心體驗
文/Arthur Chen、Shary Lai
2009年2月7日,農曆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週末,資深藝術收藏家-家畫廊負責人也是新任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王賜勇,首次對外公開分享他38年藝術收藏過程,與會者除了同步見證台灣藝術環境的發展史,對於王賜勇從喜歡逛畫廊,到收藏藝術品,甚至從家族事業提前退休開起畫廊,完全投入他最喜愛的藝術世界裡並創下豐碩的投資報酬,莫不驚嘆與佩服。
高中時期,王賜勇參加了美術老師所組成的繪畫小組,每週外出寫生的養成,可說是奠定王賜勇美感的重要基石。隨後到美國留學、歐洲度蜜月,皆趁機遊歷了美、歐、日的諸多美術館及藝廊。王賜勇說,不論到那裡就很自然地想去看看藝術作品,為了這個目的,還曾雙腳走遍紐約等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對藝術的喜愛由此可見一般。
1971年回到台灣,投入忙碌的家族事業之際,王賜勇仍延續逛畫廊的興趣,但當時台灣藝術情報訊息並不流通,首個逛到的是兼營錶框業務的好望角畫廊,接觸到台灣本土藝術家的山水書法作品,當時看喜歡就買了些藝術家的專長代表作品,王賜勇說當時一幅作品約略1,500~3,000元,仍領家族事業薪水的他,便每月提撥薪水來買畫,藉由沈浸藝術氛圍紓解工作上的壓力。
王賜勇直至1974年才開始收藏第一幅西畫--席德進的「風景」作品,王賜勇認為這才是他真正藝術收藏的開始。
因逛畫廊也開始接觸藝術家,這也養成後來王賜勇將藝術家的接觸視為藝術收藏時重要參考依據之一。1975年,王賜勇首次透過大量收購藝術家作品的方式支持台灣創作者林惺嶽出國留學。王賜勇指出,有潛力的年輕創作者很須要收藏者透過購買作品的方式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否則創作環境就會產生斷層;另外,若以投資角度來看,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相對價格較低,只要喜歡買回家欣賞就值回票價了,更何論未來增值的潛力呢?這也是王賜勇仍持續不斷代理及收藏年輕藝術家作品的主要原因。
王賜勇的藝術收藏哲學-喜歡
1986年,台灣的第一份藝術刊物「藝聲」誕生。很難想像,這份刊物的源起是因為王賜勇為了方便安排每個月逛畫廊的行程,而做的藝術展期行事曆,當時也順便印製送給扶輪社會友等朋友,沒想到需求從200份,一年後就增加到2,000份;王賜勇對藝術推廣也讓雜誌媒體以「畫廊的義務響導」專題報導介紹他。
隨後王賜勇找了銘傳大傳系的學生在1986年創辦了「藝聲」,刊物,從一開始的5,000人很快的發行量就增加到1,5000份。兩年後隨著專業的藝術雜誌紛紛發行,王賜勇覺得市場情報愈來愈豐富了,才停止了這段免費刊物推廣藝術活動的計劃。
1989年,王賜勇開始接觸到中國旅法畫家潘玉良以及常玉的作品,對作品的喜好以及對鑑賞力,讓他開始覺得許多旅居海外的華人畫家,藝術價值更優於台灣很多人在熱衷收藏的台灣本土藝術家。當時王賜勇賣掉炙手可熱的台灣本土藝術家作品而一口氣買下常玉30多幅作品的行動,讓許多人認為是愚不可及的事。2008年王賜勇收藏的一幅常玉作品在上海拍賣會上賣出新台幣4千多萬,當時收購時一幅才30萬,驚人的倍數獲利也讓人佩服王賜勇獨到的眼光。
此文同步刊載至:多益情報誌NO15.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