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帕運選手開辦輪椅羽球班 點燃身障者運動魂

2025/05/16 21:00
1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李彥均、鄭翔俊、唐晨晏/新北市板橋區報導】每週六下午,板樹體育館的羽球場上,聚集了一群熱愛運動的身障者。他們一手握著球拍,另一手靈活操控輪椅,在場上揮汗擊球。曾代表台灣出征帕運的輪椅網球選手呂嘉儀,退役後成立了輪椅羽球課程,帶領這群身障者一同挑戰運動的可能性。除了一起打球,她也分享過去出國比賽的經歷,將自身能量傳遞給學員。

↑身障者齊聚板樹體育館內的羽球場,正在進行持拍訓練。攝影/唐晨晏

呂嘉儀年幼時居住在台北,雖然罹患小兒麻痺,但她的障礙狀況較輕微,仍能以較緩慢的步伐行走。由於家中有其他兄弟姊妹,加上成長環境的影響,除了在學校從未參與體育課外,她的求學經歷與一般學生沒有太大差異。

直到二十歲時,呂嘉儀才首次接觸身障運動。在此之前,由於家庭和教育環境的因素,她周圍幾乎都是非身障者,也因此長時間未曾意識到,原來身障者是可以運動的。一開始接觸身障運動時,她才慢慢開始接受輪椅的便利性,時常參與像是桌球、舞蹈等室內運動。直到呂嘉儀將近三十歲時,輪椅網球才引進台灣,她才成為輪椅網球的選手,並代表台灣出征國外賽事,也收穫了許多成績與榮譽。

從輪椅網球退役後 到推廣輪椅羽球

早在2004年,呂嘉儀首度在雅典帕運出戰,至今共代表國內參賽了兩屆帕運和六屆亞帕運,並在2002年亞帕運奪得金牌。在輪椅網球界征戰十多年後,呂嘉儀因年紀和體能等因素,於2018年正式退役。

呂嘉儀提到,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不論是網球拍的重量或是網球場較大,都會間接影響到體能,再加上網球屬於室外運動,不論是高強度的日曬或是下雨都是一大考驗,「因為我住台北,台北經常下雨,我最高紀錄兩個月都沒辦法打球。」基於這些原因,呂嘉儀瞄準了同為持拍運動且位於室內的輪椅羽球,作為退役後持續運動的項目。

除了器材與場地的差異外,呂嘉儀進一步分享:「其實,輪椅羽球和網球所使用的輪椅,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輪椅是不一樣的喔!」這兩項運動使用的輪椅椅背較低,主要是因為比賽過程中經常需要後仰施力。除此之外,運動輪椅的輪子設計也與生活用輪椅大不相同。除了大輪內傾以提升穩定性外,椅背正下方還會加裝一至兩個輔助輪,以防止運動時因後仰或手臂施力而導致重心不穩。其中,單輔助輪主要用於網球,而雙輔助輪則適用於羽球,確保球員在擊球時能夠靈活移動並保持平衡。

↑ 左為羽球用雙輔助輪運動輪椅,右為網球用單輔助輪運動輪椅。 攝影/唐晨晏

輪椅羽球的起源

呂嘉儀說,輪椅運動的推動,起源於她的個人經歷。二十歲開始接觸輪椅運動,一開始只是以娛樂的心態參與,但隨著時間推移與運動的實際體驗,她深刻認識到身障者同樣能享受到運動的樂趣,她說:「既然我可以在運動獲得不論身、心理的健康,那我也想將運動介紹給其他身障朋友認識。」

呂嘉儀提到:「最重要的是羽球在室內進行,撇除掉天氣因素,室內還有冷氣,大家對羽球的接受度就比較高。」羽球的室內場地能遮風擋雨,較小的活動空間也較適合輪椅運動使用,相比同樣在室內進行的籃球,羽球的上手難度更低,對輪椅的操作需求也較低。這些條件都讓身障者能更輕鬆地參與活動,因此呂嘉儀毅然決然選擇推動輪椅羽球,為身障者開闢一個運動機會。

呂嘉儀提到,推廣身障運動時曾遭遇到許多困難。除了場地與天氣的問題,教導身障者接受「坐上輪椅」也是一大難題,呂嘉儀表示,大多數的身障者會認為:「我明明可以走,為什麼要坐輪椅呢?」,呂嘉儀解釋道:「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走路會消耗的能量體力,對於身障者卻是吃力的。」讓身障者認知到輪椅的便利型並接受它,這是大部分身障者在心理上需要跨過的坎,且身障者在肢體上的障礙狀況不一,手部狀況較差的身障者,在操控輪椅和揮拍需經歷的挫敗感,這些都是呂嘉儀要帶領身障者一起克服的。

羽球改變輪椅生活

輪椅羽球的學員張燦輝提到,他過去因為截肢,曾有半年時間都待在家中足不出戶,因緣際會下,加入了呂嘉儀的輪椅羽球團隊,並透過與其他身障者交流球技,逐漸變得開朗外向。他也帶領後續加入的球員進行練習,並鼓勵他們要保持樂觀、走出陰霾。

另外一名學員陳銘孝今年已經六十八歲了,他曾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但透過羽球的高強度活動,他成功將膽固醇指數從兩百降低到一百八十,也因此他鼓勵身障朋友們要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無論室內或戶外,只要動起來,健康就會隨之而來。陳銘孝在疫情時加入了輪椅羽球的行列,克服了他因小兒麻痺而行動不便的瓶頸,在羽球場快樂地揮灑汗水。陳銘孝說:「雖然自己已經快要七十歲了,但仍然想要多打幾年。」他很喜歡輪椅羽球這個大團體,無論年齡、球技如何,大家都互相包容與鼓勵。羽球場上總是充斥著歡聲笑語,這種環境不但給予了心靈上的寬慰,也讓大家感受到溫暖的凝聚力。

呂嘉儀說道,輪椅羽球從休閒運動出發,希望能讓身障人士建立持續運動的習慣,進而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當身障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家庭氛圍自然會變得輕鬆,並以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為主要精神「去除障礙、促進平等、確保自主權。」透過輪椅羽球,讓更多身障者看到自主活動的希望,激勵他們追尋人生夢想。

↑輪椅夢公園所在地點及功能。製圖/鄭翔俊

觀念傳遞 期盼實現社會共融

呂嘉儀認為,推動輪椅羽球的課程,一方面給了身障者運動、社交的空間,一方面是在做社會教育。她指出,台灣的身障者長期被塑造成弱勢族群,導致許多身障者忽略掉運動的可行性,社會大眾對「身障」也沒有概念,呂嘉儀提到:「我們很多學員以前也是直立人,但意外來臨讓他成為身障者,有的是跌到脊椎損傷,也有的是車禍之類的。」絕大多數的身障者都是後天性的,每個人都有成為身障者的可能。在意外來臨後,很多身障者與社會的對外關係就被切斷了,有些身障者因為承受不住大眾眼光,二、三十年來足不出戶,甚至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進而造成家庭和醫療資源等負擔。

除了平時訓練外,呂嘉儀也會和球員們分享過去出國比賽的所見所聞,包括曾經代表台灣出賽澳洲公開賽,和近期跟隨中華隊遠赴巴黎參加2024巴黎奧運會。呂嘉儀表示,在巴黎奧運的海報上,可以看到上面有直立人射標槍的圖片,也可以在同一面牆看到輪椅網球員的圖片,「我看到時超爽的,巴黎奧運會是把兩張圖片放在同一個海報宣傳的,在廣告巴黎奧運時,也同場宣傳帕運,這代表著帕運與奧運被同等重視。」呂嘉儀說道,她認為身障者與直立人相比只有某些功能上的不健全,她打趣地說:「大家都是人呀!我們沒什麼不一樣,只是你站著,我坐在輪椅上而已。」

呂嘉儀認為大眾觀念與無障礙環境的推行是相輔相成的,觀念推廣的前提是有配套的無障礙環境作為支撐。呂嘉儀說道:「無障礙環境的建立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不只是身障者,年邁行動不便的長者也需要無障礙環境。確保無障礙環境的完善,並不只是為了少數人,而是為了所有可能需要它的人。當環境設施與社會觀念持續進步,才能真正落實無障礙環境的普及,透過不斷規劃、改善,這些無障礙空間將成為大眾都能受惠的基礎設施,實現真正的社會正義與社會共融。

採訪側記

這次前往板樹體育館,呂嘉儀不僅講述自己的故事,也親自示範輪椅羽球與網球的技巧。她向我們展示了專業運動輪椅的設計,解釋為何羽球與網球選手的輪椅會加裝輔助輪,如何調整椅背高度以適應不同的施力方式。也是在這些機緣下,我們才了解到,原來身障者的數量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多,這些身障者在為了運動付出諸多努力,呂嘉儀也讓我們坐上輪椅,體驗看看身障者是如何一邊操控輪椅一邊打球的。在談到無障礙環境時,呂嘉儀的語氣既認真也充滿期待,他希望觀念的傳遞能夠透過記者的文筆推廣,同時也期盼台灣社會也能達到共融,無障礙環境的廣設可以受到重視。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