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鐵漢王增瑞樂在異鄉奉獻onTV

嵌入:
文字-A A +A

翻開我國援外史,自1959年於越南首派農耕隊,以農業技術為開路先鋒,往後隨時代演變,陸續由農技團、臺灣技術團接棒,足跡遍布非洲、中南美洲、加勒比海、亞太及亞西等地區29個國家。援外的領域除了農業,也加入公衛醫療、資通訊、教育、環境保護等,使得協助友邦與友好國家發展的面向,變得更多元與有效。 
多年來,在第一線執行各項計畫的技術團團長、團員與計畫經理,是攸關計畫成敗的靈魂人物,我們特別邀請海地Les Cayes河谷雜糧作物發展計畫之計畫經理王增瑞,暢談他15年援外工作的甘苦點滴,包括如何利用最短時間融入當地,達成計畫目標,分享最令他感到驕傲的計畫,如何度過人生的低潮,以及給有志於援外工作者的建議。以下為專訪內容(以受訪者王增瑞為第一人稱)。

在地化,從心開始
我大學念的是文化大學園藝系,學的是食品加工,畢業後考進了農技團,被分發到中美洲瓜地馬拉的軍區服務,負責蔬菜園藝計畫執行。在瓜地馬拉待了近4年的時間,是我最快樂的時光,但考慮小孩教育的問題,決定全家轉往美國發展。在美國11年間,總無法忘情當年在瓜地馬拉工作的情景,1999年底,在我49歲那年,我又重新考進國合會,被分派到中美洲的尼加拉瓜。 
為了快速融入當地,被當地人認同,我抱持著兩種心態,一是熱愛他們的文化,以做當地人為榮;另一個則是尊重他們,引導他們參與計畫。 
針對第一個部分,一開始我就替自己取了一個非常通俗的外國名字,叫做Francisco。因為這個名字的意涵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提醒自己透過不停的工作,為我所在的國家人民帶來發展與收入。在語言與文化上,我會告訴自己:「我是在地人」,為了贏得認同,我會要求自己的語言不只是對方聽得懂,還要夠精準,並學唱當地的歌曲、跳當地的傳統舞蹈,穿當地的傳統服裝,別上技術團及當地國旗的名牌,讓對方知道你熱愛他們的文化,以做為當地人為榮。 
關於第二部分,做援外工作,常會聽到很多人抱怨當地人能力不行,喜歡偷懶、不誠實,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會選擇尊重他們,用他們認同的方式,把他們拉進計畫裡來,例如,做任何事情,我都會以專案計畫的方式,試著將計畫可能的流程寫下來,提供給當地合作的夥伴,請他們加入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並甄求他們參與負責,通常經過這樣的程序,多半會樂意接受。 
我在尼國14年,便是以這兩種心態,加上對計畫的全心投入,常能建立深厚的感情,記得2009年馬總統出訪尼國,參加技術團的成果展示,講台上尼國10個主要的座位,便留了一個給我,與尼國總統、外交部長、農業部長等內閣比肩,當尼國總統問我在尼國服務幾年了,我大聲說出:報告總統,我已經是尼加拉瓜人了,他們稱我為mi hermano(我的兄弟)、mi compañero(我的同志),獲得全場一千多人的歡呼。2013年,在我至海地赴任前夕,當時駐尼國邢大使為我餞行的餐會上,包括尼國農長、OIRSA負責人、當地第一大報社主編等15位摯友出席送別;而尼國最大的農牧委員會會長臨行前頒贈的終身會員的榮譽,讓我感覺他們真的視我為兄弟。

勇於接受挑戰 
我來自軍人家庭,從小就被訓練要服從,對於接到的任務,我不會去抗拒,而是想盡辦法達成,例如,在2001年,我接受了一個在大家眼中不可能成功的計畫,就是要讓尼國一家負債美金80萬元的合作社起死回生,當時,我身兼技術指導、行政管理、財務管理、行銷作業數職,善用國合會提供的16萬小額貸款,提出負責人必須以『利潤中心,永續經營』負起成敗責任,「以資金循環延伸至永續經營」,4年間將負債全部還清,還盈餘了6萬美金作為週轉金。另外複製成功案例合作社水稻推廣、紅菜豆採種、網室高經濟栽培、木瓜、番石榴栽培與養豬計畫,編製尼加拉瓜第一本以西班牙文撰寫的病蟲害防治手冊,並將國際組織Food For the Poor(FFP)、尼國政府所屬銀行的款項成立了循環基金專戶,成為極具代表性的案例,此模式更被複製到尼國其他31個循環貸款基金的計畫。 
除了在計畫成效上屢獲肯定,職涯的進程更是打破國合會傳統,入會服務2年,我得到了最佳績優團員,並在3年之後就升了專家,到了第5年成為代理團長,5年半之後成為正式團長,近幾年組織變革,推動計畫經理制,亦被會內選為領頭羊,派任至海地,負責「海地Les Cayes河谷雜糧作物發展計畫」,希望提升糧食作物產量,協助農民組織發展與行銷等工作,形成整體的產業鏈,以強化農民獲利能力。 
海地這個計畫規模非常龐大,作物種類多元,計畫內容含括推廣、品種試驗、生產到運銷等,作為計畫經理,除了要嫻熟專案管理的技巧,還要在臺方與海方50多位工作人員間溝通協調,逐步引導他們自我管理,在資金循環下,做到永續經營,而這樣的任務,再再考驗了管理與領導統御的功力,這也是我目前最大的挑戰。

度過人生的低潮
在援外工作的表現儘管倍受肯定,但人生總有高低起伏,在2005年,我曾經歷了最痛苦的一年,因為我失去了一位至親,我最愛的女兒。 
記得,我49歲那年轉換跑道,太太與女兒的阻力非常大,但當時我向她們承諾,保證只做8年,沒想到事與願違,8年不到,原本健康的女兒竟然罹病,一直沒有時間回去看她,直到病危之際,又遇到總統由臺灣出訪,秉持著公務優先的原則,等到總統專機一走,立刻飛奔到病榻,看女兒最後一眼。那時真的心如刀割,我也不能原諒自己,為何不多花點時間陪陪她。這大概是我第一次對外講我女兒因為生病而離開我們,因為我一向對外都說我有兩個小孩,從來不會因為女兒走了,就當作不見了,無論如何她永遠都還是我們身邊的家人。 
若你問我那一年是如何熬過來的,第一,我讓自己變得更忙碌,暫時忘了這件事的發生;接著我去讀書,用讀書的力量去安慰自己,因為我有信仰,我會去教堂,當地的教友也會常常來幫我。 
另外,來自家人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力量。我預定兩年之後退休就回到美國去,在這之前,我替自己設了兩個目標,第一,要把我現在執行的計畫做得更好;第二,如果有機會,我希望多給年輕一輩一些指導,從專業、技術到態度,如何把計畫做成功,成為臺灣的驕傲,畢竟連我都做得到的,年輕一代一定也做得到。

給年輕人的建議
這些年來,我觀察到,許多年輕人對援外工作抱持著浪漫的想像,以為憑著高學歷,坐在辦公室裡面,上網抓抓報告,就能擬出一個計畫,而缺乏實地操作的經驗,在專業技術上亦不踏實,對一些重要的數字沒有敏感度,以至於面對實際狀況時,與自己所想的差異太大,感到嚴重的挫折與幻滅。 
事實上,以國合會駐外技術團的生涯路徑,一路由技師、專家到團長,當你處於技師位階時,你要把工作做好,靠的是扎實的專業,當你升到專家之後,必需補強專案管理的經驗,到了團長的角色,除了專業,管理與領導統御等能力,還要了解駐在國的政策以及具備強烈的使命感。簡而言之,職涯上,毎個階段緊密相連,前一階段的努力,會在下一階段收割。 
分享我多年駐外生涯,堅守的信條便是:「誠以待人,敬以致事」,並且要努力培養「被利用的價值」,千萬不要把「被利用」看作負面的,當你能被人所用的才能愈多,你在別人心中的價值就愈高,自我肯定的空間也就愈大,這樣的成就感會不斷的推動你前進,帶給你驕傲,未來你才會走得愈來愈順利。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6

加入時間: 2014.06.25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14.06.25
135則報導
135則影音
16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援外鐵漢王增瑞樂在異鄉奉獻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