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米的發源地—竹子湖

文字-A A +A

101.3.11


今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辦「竹子湖生態之旅」,1913年日本總督府成立「臺灣登山會」,許多民眾攀登大屯山、七星山,磯永吉博士與台北廳農務主任(兼台灣山岳會幹事)平澤龜一郎有一次在登山途中,發現一塊掩藏在大屯山、七星山、小觀音山之間的火山堰塞湖盆地---竹子湖,因地勢高、氣溫低、有自然山勢隔絕地形封閉,可避免水稻花粉飛散外來種入侵而雜交,成為「蓬來米原種田」的重要發源地。

  

 
 
日本據台,在台居住的日籍人士吃不慣口感較粗鬆的「在來米」,希望培植適合「大和民族」口味的稻米。從公元1896年起,日本政府來臺的第二年開始,就引入了九州稻種進行試種,然而日本緯度高、溫度低,日照時間短,日本稻種不適應臺灣炎熱多濕的氣候,在士林、板橋、新莊、淡水、三芝、金山、汐止一帶開闢實驗農場,多次試種均以失敗告終。

1921年農業部鈴田技師及臺北州農會平澤技手調查大屯山一帶產業,發現竹子湖有優良稻田及日本稻種,企畫此地為原種田,開始試種「中村種」。1923年由歐洲留學返臺的磯永吉博士、平澤龜一郎先生與技師鈴田巖在竹子湖1928年設置「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培育優良種源。

磯永吉博士利用竹子湖環境優勢,先將稻種挑運到東湖下方「梔仔寮埔」(今楊明書屋一帶)路邊的露天溫泉源頭,將稻種浸泡在硫磺溫泉中,高溫殺菌同時催芽,等到稻種發芽後,再將它們挑回原種田的秧床播種。

竹子湖種一期稻,大約清明時節播種,中秋收割。晒乾後儲存,並做好防潮。種子要經過低溫才易發芽,經過三至四個月低溫期,種子健康發芽不易受傷害,成功率極高。栽種時工作人員監督嚴格,拔除雜草、雜交種,嚴格篩選,稻種優良,抵抗力自然強。

竹子湖的農家幾乎都負責原種田的種植,等到秋天收成後,日本政府以「以米換米」收購,一百斤的蓬萊米可以換到一百二十斤的其他米,大大提升了農民的收入。收購回來的蓬萊米做為稻種,先送往臺北、宜蘭或新竹一帶,分給農民栽種,栽種區域逐漸擴展,產量一年比一年增加。

「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在1973年停止稻穀發送事務,後來成為蔣中正總統上山避暑護衛人員住所,並更名改建為「憲兵梅荷中心」,並在原來的石砌牆外貼上磁磚,經過地方人士多年努力爭取,2009年台北市文化局指定為歷史建物,現由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因缺乏維修經費,逐步整理開放。
 
  
中心展示許多台大提供的照片,磯永吉博士曾受聘到台北帝國大學(現為臺灣大學)授課與研究,臺灣大學圖書館設有磯永吉文庫。

 
照片來源: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Taiwan/japan/Iso.htm

「蓬萊米之父」磯永吉(Eikichi Iso、1886~1972) ,廣島出生,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畢業(1947年更名為北海道大學),1912年來到台灣,在臺灣46年間,以「改良稻米品種,開啟臺灣農民生存之道」為矢志,並成功育成「臺中65號」等新品種,為臺灣的稻作育種學奠定深厚的基礎。

1921年,新培育的米種栽種於竹子湖;1926年5月5日試種成功的梗型水稻,參加日本人在台北鐵路旅館召開的日本米穀會第19次大會,獲得台灣國稻米改良競賽第一名。當時磯永吉博士提出以「蓬萊米、新高米、新台米」來稱呼,第十任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命名為「蓬萊米」,取其意是產自於「蓬萊仙島」的優良稻米。

與在來米相比,蓬萊米的顆粒短而粗,米粒較大,口感佳,蓬萊米外銷日本,有經濟利益,更多人開始種蓬萊米,1935年種植面積超越秈稻(在來米),直到今日成為台灣主要稻作,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吃「蓬萊米」,較少吃「在來米」,改變吃米的口味。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磯永吉博士是少數特別允許留在台灣的日籍教授,擔任臺灣大學教授、臺灣省政府農業顧問等職,1957年71歲高齡返回日本家鄉。當時台灣臨時省議會決議,自磯永吉返國起,每年贈與1,200公斤的蓬萊米,感念他在台灣的傑出成就。

 謝順景老師磯永吉博士故事http://bfs.pts.org.tw/~web03/foots/person_2_1.html
公視「異人的足跡」:http://bfs.pts.org.tw/~web03/foots/person_2_4.html
 

 


照片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OIwJKtOTQE6KjkPI8gj5jNE9ew--/article?mid=804
平澤龜一郎先生常常上山巡視原種田的種植情形,高冷蔬菜也是由他開始推動,光復後平澤龜一郎先生舊地重遊竹子湖,接受農民贈送的「恩重如山」錦旗。


 
 
竹子湖做蓬萊米原種田時,日人在1927年設40人書房(湖田國小前身),兩年一次招募本地學生入學就讀,並有教師宿舍。一年級10人,三年級24人。一、三年級以國語、算數、習字為主,四年級以農業、家事為主,由平澤龜一郎先生規劃,第一屆老師士林人邱守陽先生。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湖田國小的操場曾是「蓬萊米」原種田之一。


 
湖田國小希望栽種日據時代的品種,還原風貌,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從台大標本園拿了十多株「台中六十五號」稻穗送給湖田國小,台中六十五是當年竹子湖普遍種植的稻種,還有熱心的學生家長捐贈半分地給學校做試驗,聯手重現原種蓬萊米。
2011-10-14 「小學生客串農夫原種蓬萊米重現竹子湖」報導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0465&page=1


 
如今「沒有湖」的竹子湖原是火山熔岩噴發形成的堰塞湖,後因湖水流失形成一片溼地,一、二千年前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在此狩獵、燒山屯墾,種植大量孟宗竹。漢人初到此地開墾時,因為土地泥濘而且遍地竹林,於是稱為竹子湖(閩南語中的「湖」有泥濘地、凹地的意思)。


 
竹子湖劃分為頂湖、東湖、下湖,清乾隆年間(1711-1799年)泉洲地區曹姓、高姓先民渡海來台,高姓家族向竹子湖原住民買地來開墾,為當地最先進入開墾的漢人。這棵高大的楓香已有200多年,就在東湖的高家聚落旁,是高姓祖先所種,希望枝葉繁茂,兒孫能開枝散葉,先民翻山越領來到群山中的竹子湖,開墾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據說,高氏家族的祖先將良田分給勤奮的大哥及二哥,另外栽種的柳杉林留給么兒賣材換錢。


 
賣給外姓的美麗傳統砌石屋。

 
從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開始,建立曬穀場、堆肥場,以及灌溉水利設施,陸續發展出蓬萊米產業。台灣光復,因台灣夏季蔬菜缺乏,改種高冷蔬菜。

為方便運送稻米、蔬菜,開鑿與修繕東湖到草山的牛車道,後來農民自己組成「義務勞動隊」,穿著簑衣、連續鋤好幾年,築出今日遊客進入竹子湖的基本道路規模,之後改汽車道、再拓寬舖柏油。

道路興建完成,政府剛好完成梨山等中部地區的開墾,高冷蔬菜大批運下,竹子湖青菜價格慘跌,慘澹數年後,高墀囿里長引進日本來的海芋,以及櫻花、茶花等高經濟花卉,產業逐漸轉型以花卉、觀光為主。

2005年大愛電視台拍攝播出「草山春暉」,以竹子湖為背景,述敘慈濟人高銘宗兄弟在台灣及西雅圖奮鬥的故事,劇中人物父親『高墀囿』是鄰居孩子口中『囿仔叔公』的里長,鑽研農業科技,而高家老祖父要子孫溫良、賢能、不爭、尊重天地萬物生命要。收拾路上鐵釘、玻璃,不讓別人踩到受傷。不要等有能力才去幫助別人,一直苦等機會、有時反而沒機會行善。
http://drama.videoland.com.tw/channel/gm/default_003.htm

片頭曲-----草山的風
作詞作曲-吳嘉祥

(男) 凝望天空的繁星點點
等待另一個晨曦浮現
那是我們擁有的
幸福的畫面

(女) 多少歲月的容顏改變
多少聚散的故事重演
擁抱我們的你
依然在身邊

(合) 草山的風 是劃過天際的彩虹
撒下了一片花海 綻放在心中

草山的風 伴隨著我們甜甜的暖暖的夢
喚醒了青翠山林 緊緊守候

演唱(懷念的吉它口琴伴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JdOI8hak_c

 
陽明山國家公園接管後,開始規畫推廣農民栽種蓬萊米,重現梯田風貌,而水圳尾巴缺水源、以及稻米經濟價值不夠高是目前碰到的問題。


 
海芋有為水生和陸生,這塊地以前曾凍死一批日本工兵,「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是形容陽明山景物的台語俗諺,海拔670公尺的竹子湖氣溫多變化,常常湖田國小之前晴空普照,湖田國小之後細雨綿綿,猶如有一道無形的分界線。
今日是四梯次的「竹子湖生態之旅」最後一梯,應該說幸運,遇到寒流低溫8~10度,穿著雪褲仍凍得手指紅通通的,僵硬地不聽使喚,更加佩服磯永吉博士、原種田工作人員、居民在濕冷天候下的工作精神。

 
 
由台北市政府整修,通往水車寮(利用水力碾米廠)伴隨南磺溪(俗稱陽明溪)的蜿蜒小路是過去竹子湖居民碾米、運米的「米路」。如今悠閒賞玩,和先民一次扛50~100斤大麻袋稻米走好幾公里,一天扛個5、6趟,心情天差地別。

 
幾分鐘就到達水車寮遺址,當年是竹子湖裡唯一的碾米廠,利用溪水急流做為動力,居民輪流栽種公田,以公田的收成維護碾米廠,現遺留石牆、支撐水車輪軸的石材柱體,沒有解說,真看不出來以前的榮景。

 
步道旁的卵葉油點草Tricyrtis  ovatifolia :葉子兩面無毛,葉卵形
感謝陽明山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陳文彬先生提供資訊,1937年出生於雲林縣水林鄉的農家、台大森林學系畢業,著作有
1.細說台灣原生植物-北台灣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3750006046&lid=se008&actid=wise
2.「草山驚豔」http://homepage.ntu.edu.tw/~ssuyuan/index.htm

 
下午拜訪老長官--退休後在童軍活動中心工作的蕭文合先生,他說:竹子湖仍保有「吃福」的傳統,每戶人家輪流每年為土地公作慶典,每戶派出一人參加「吃福」的宴席,把「福氣」帶回家中分享。
見到以前認識的多位陽明山志工伙伴真開心,親自走一趟「蓬萊米的發源地—竹子湖」,書中描述的人文歷史及生態,今日鮮明地融入自己的生命,看著、吃著碗裡的飯更有幸福的感動。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8

加入時間: 2008.09.12

林如貞

加入時間: 2008.09.12
1,633則報導
157則影音
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外籍生假日農夫 Foreign student holiday farmer

2024-05-07
瀏覽:
1,110
推:
0
回應:
0

Manju 美味的尼泊爾餐

2024-05-06
瀏覽:
1,525
推:
0
回應:
0

外籍生的獨特餐具

2024-04-29
瀏覽:
2,177
推:
0
回應:
0

行天宮「萬般由心」北投圖書館+食農教室

2024-04-29
瀏覽:
2,588
推:
0
回應:
0

感謝壯圍永鎮宮協助淨灘

2024-04-27
瀏覽:
3,366
推:
0
回應:
0

KKF農法「稻米和蔬菜輪作」三星玉禾園吳寶玉老師

2024-04-25
瀏覽:
4,094
推:
28
回應:
0

「創價使命自覺」三代同樂插秧趣

2024-04-16
瀏覽:
3,221
推:
0
回應:
0

「打造蝴蝶樂園」李榮宗老師

2024-04-11
瀏覽:
4,828
推:
11
回應:
0

台南秈18三星柯林栽種第四年

2024-04-03
瀏覽:
4,662
推:
0
回應:
0

蓬萊米的發源地—竹子湖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539篇報導,共12,828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539篇報導

12,828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