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災防體系權責失衡再現 專家呼籲設立「災防總署」統籌應變

2025/11/28 19:06
2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華岡融媒體記者/王韻實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奪走19條人命並造成5人失蹤、上百人受傷。災情雖已解除紅色警戒,但強震後的指揮混亂,再度暴露出台灣災防體系的權責失衡。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价巨指出,地方政府是災害應變主體,應重新檢討中央與地方權限分工,並建立常設防災指揮體系,以提升重大災害的應變效率。

照片

▲花蓮災情嚴重,不少公共設施因災害損毀。攝|陳乙伶

 依照現行的《災害防救法》,地方政府才是災害應變的主體,中央並無直接接管的權力,只能設立「前進協調所」支援地方運作。

 地方若只會求援、卻不釋出自己的資源讓中央統合使用,就會造成體系失衡。王价巨指出「理論上地方在求援時,應該同時把可運用的資源交給中央統籌,但實際上常見的狀況卻是地方求援、中央出力、地方的資源卻沒動。」

 目前台灣的災害防救業務「分得太細」,不同災種歸屬不同部會,看似各司其職,實際上災情一旦跨界,責任歸屬就變得模糊。

 「單一災害還能處理,但若是地震引發土石流、堰塞湖等複合型災害,就會發現體系完全不協調。」王价巨指出,這不只是權責問題,還反映出台灣缺乏一個能統籌各部會、整合預警與應變的「災防總署」。

 日本在2026年即將成立「防災廳」,提升災害應變能力並統籌跨部門的總指揮;相較之下,台灣仍由災害種類分頭管理,導致「資訊分散、指揮鏈條長、責任難追」的問題不斷重演。

照片

▲消防局人力不足,第一線負擔沉重。攝|王韻實

 在現行制度下,第一線承擔最多壓力的,其實是地方消防人員。王价巨表示,台灣的消防應變訓練其實相當完善,各縣市消防局每年皆有模擬演練,從通報、警戒、撤離到搜救的標準作業程序(SOP)都相當成熟,但制度設計上的指揮混亂,讓他們經常被迫「臨機應變」。

 消防系統在地方屬縣市政府編制,雖能迅速反應,但中央資源難以直接介入,導致災時常見「消防員衝最前、上層在協調」的場面。更嚴重的是人力與裝備不足,根據內政部統計,各地方消防人員之服務人口明顯不足,許多縣市都無法達到消防署 2023 年全國 1:1300 之政策目標。


 王价巨也強調,防災體系最關鍵的並非「誰接管誰」,而是「誰先行動」。
一場災害的過程中,「預警」是整體防災鏈中最為關鍵,真正的救援往往只是最後一步。王价巨指出,台灣的搜救能力在國際上 相當強悍,但社會對「自救」的重視太少。

照片

▲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价巨建議台灣災防體系改革。攝|王韻實

 王价巨建議全民建立「7:2:1」防災觀念:七分靠自助、兩分靠互助、一分靠公助。「政府不可能無所不在,災害發生後的黃金三十分鐘,往往只能靠自己和鄰居。」王价巨建議,民眾可以定期參與社區避難演練、熟悉避難路線,並在家中備妥應急包與簡易通訊方式。

 王价巨直言「安全是社會的底線」,災防體制的改革不能只等重大災難後才討論,更需要政治決心與公民意識共同推動,防災不是口號,而是用生命換來的教訓,安全才是國家的基礎。

 王价巨呼籲,台灣未來若要真正提升防災韌性,必須同步檢討法規架構、災害分層與消防人員保障,建立從教育、社區到政府的完整應變鏈,政府要專業、人民要有準備,這樣的社會才不會在下一場災難裡再次手忙腳亂。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