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堰塞湖災難中:大哥的輪椅是尊嚴的錨

2025/11/25 19:02
13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堰塞湖災難中

大哥的輪椅是尊嚴的錨

照片

山林的怒吼與吞噬

【花蓮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專題報導】

        記憶中的山林不再是溫柔的臂膀,而是發出低沉怒吼的巨獸。當土石因連日豪雨鬆動,匯聚成一股無法阻擋的洪流,沖垮了道路,形成了吞噬家園的堰塞湖。渾濁的泥水帶著山上的氣味,沿著部落的脈絡無情湧入。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光復鄉的許多居民措手不及。

        人們的本能是逃跑、是尖叫、是彼此拉扯著向著地勢更高、更安全的地方奔跑。然而,在混亂與驚恐之中,有一個角落,卻被殘酷地遺忘了。在泥水不斷上漲、水位標高至驚人的$210 cm時,有一位堅強的大哥,被困在了他的家中。他不是不想逃,而是逃不了。

照片

泥水圍困

大哥的悲壯決定

        這位部落大哥,長期遭受疾病的折磨,雙腳早已無力行走。對於一個習慣在山林間自由移動的族人來說,雙腳無力,幾乎等同於尊嚴的半數被奪走。災難來襲的當下,他的心頭瞬間被一種巨大的無力和絕望攫住。

        道路已經中斷,泥水帶著腐爛的氣味湧入屋內,水位爬升的速度遠超想像。周圍的鄰居們在呼喊、在焦急地尋找彼此,但要把一個成年人抬出已被泥濘半掩的屋子,在那個混亂的時刻,是多麼艱鉅的任務。大哥知道,每多花一秒鐘救他,就可能讓救他的人多一分風險。

        那種情況下,人往往會做出最自私的決定,只求保命。但這位大哥的選擇,卻是部落精神中,最無私、最令人心碎的展現。

照片

 

 淹高二一〇

絕望中的那句不救

        當鄰居們頂著狂風暴雨,踏著深及膝蓋的泥漿,好不容易找到他時,大哥臉上的表情不是驚恐,而是一種深沉的、已經下定決心的平靜。他緩緩地,用盡全力說出了那句令所有人鼻酸的話語:

「不要救我了,我已經沒辦法走,也不想拖累你們。」

        這句話,像一塊沉重的石頭,砸在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上。它不是對生命的徹底放棄,而是對他人的極度體諒和尊重。一個在絕境中的人,心中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怕成為別人逃生的阻礙,怕拖垮救難隊伍的步伐。這份無私,讓那些原本焦急的眼眶瞬間泛紅。淚水,與臉上的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流進了泥水之中。

        這就是部落大哥的樣貌:即使身處最脆弱的境地,他們仍將集體的安危置於個人之上。這句悲壯的告白,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他們面對的不僅是泥水和山崩,更是一份必須用生命去守護的尊嚴。

照片

 部落精神

緊握不放的手

        鄰居們沒有聽從大哥的「請求」。

在原住民族的文化中,「不放棄任何一個家人」是刻在骨血裡的誓言。當大哥說出「不要救我」時,部落的回應是:「我們不會放棄你。」

        那天,頂著雨、踩著泥,鄰居們用肩膀扛起、用雙手托起,將大哥從泥水中一點一點地解救出來。他們的手緊緊抓著,那份力量,來自於對彼此的信任,來自於對族群生命的責任。那份緊握的畫面,沒有攝影機記錄,卻深深烙印在每一個參與者的心中,成為災後混亂中最溫暖、最堅韌的圖騰。

        他們合力將大哥從淹高二一〇公分的危險境地,送往安全的避難所。那份「我們不會放棄你」的力量,是人性中最光輝的展現,也是部落在一次次天災面前,始終能夠站起來的根本原因。大哥的生命被保住了,但他的尊嚴,卻面臨著長期的挑戰。

照片

 災後餘生

重建自我的靜默努力

        災難過去了,但重建之路漫長而艱難。對於大哥來說,災難留下的不只是滿目瘡痍的家園,還有對自由的渴望與體能的限制。

        但他沒有被擊垮。在災後的日子裡,這位大哥展現出驚人的毅力,努力復健,試圖讓自己重新掌握身體的主導權,努力讓自己不成為家人和鄰居的長期負擔。他心裡很清楚,身體的病痛已經夠多了,不能再讓心靈也被依賴感所困住。

        他常對家人說起自己最卑微、卻也是最渴望的日常願望:「可以自己出門呼吸新鮮空氣」、「可以自己到院子裡曬曬太陽」、「可以偶爾去鄰居家坐坐,聊聊天」。這些對常人而言再簡單不過的小事,對他來說,卻是重獲自由和尊嚴的代價。

 

 尊嚴的代價

一台功能型輪椅

照片

        然而,橫在他與這些簡單願望之間的,卻是一道冰冷而無情的障礙:一台老舊的、功能受限的輪椅

        他現在使用的輪椅,是多年前的舊款式,年久失修,推動時總是發出令人心疼的「吱呀」聲。輪子卡卡的,不僅大哥自己無法獨立操作移動,長時間照顧他的家人也推得非常吃力。對於每天需要進出門檻、在泥濘地面上移動的災後部落環境來說,這台老舊的輪椅,反而成了他重新融入生活的巨大枷鎖。

        他渴望的,不是奢華的享受,而是一份自主性

如果能為他募集一台《功能型大輪移位輪椅》,這不僅是一個輔具,更是一個重新啟動生命引擎的開關。

 渴望自主

重新呼吸的日常風景

這台功能型輪椅所能帶來的改變,是全方位的:

  1. 自主操作: 大輪設計能讓他用自己的力量操作輪子,不再需要時時刻刻依賴家人推動。這讓他可以獨立移動,找回對身體的掌控感。

  2. 空間自由: 他可以自己進出家門,到院子裡曬太陽。陽光,對於長年臥病的人來說,是最好的良藥,也是希望的顏色。

  3. 減輕負擔: 這份自主性,將極大地減輕長時間照顧他的家人的身體和精神負擔,讓家人也能有喘息的空間。

        對許多人來說,這只是一台輪椅;但對這位在災難中選擇先考慮別人的大哥來說,這卻是「第二次站起來的機會」。它能修復的,不僅僅是他的移動能力,更是他在災難中差點被奪走的尊嚴。

照片

伸出援手

第二次站立的機會

        在災後混亂、重建緩慢的歲月裡,光復鄉的許多居民仍然在等待,在努力活下去。這位大哥的故事,透過祝素蘭女士臉書和熱心網友的訊息傳遞出來,敲響了公眾的心門。

        我們不是在追逐形象,也不是在做單純的物資捐贈,我們只是希望,災難曾企圖奪走他的生命,但我們不能再讓它奪走這位堅強大哥的尊嚴。

        每一份愛心,都將化為這台功能型輪椅的一部分,幫助他推開家門,迎向陽光。如果你願意一起幫他走過這段路,願意讓這位在絕望中仍心繫他人的大哥重新找回希望,你的愛心將成為他繼續前進的動力。

        伸出援手,讓我們用實際的行動告訴這位部落大哥: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人聽見他的需要,願意陪他一起堅強地活下去,重新找回那份屬於原住民族人,不屈不撓的尊嚴。圖/截自祝素蘭臉書.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