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籃球一起長大的男孩—黃冠維
民國 91 年 11 月 19 日,一位天蠍座男孩在台中市誕生——黃冠維。因為想追逐籃球夢,他在國中時便離開家鄉,到外縣市球隊就讀。那些與父母分離的日子,成為他鍛鍊獨立與韌性的起點。
高中,他考入籃球名校松山高中體育班,在 HBL 場上展現天賦與拚勁;如今則就讀文化大學體育系二年級。112 年度大專籃球聯賽中,文化大學睽違七年闖進八強,這份榮耀,也有他的一份汗水。
(112年度大專籃球聯賽/照片提供:黃冠維)
童年籃球的啟蒙
我第一次接觸籃球,其實只是因為爸爸假日會帶我去球場玩。那時候我們家四口總是一起出門,爸爸和哥哥會陪我跑、陪我投籃,還會故意放水讓我贏。媽媽則坐在場邊拍照、錄影,一邊笑著幫我們加油。那個時候的我,單純覺得籃球就是全世界最好玩的遊戲。那種奔跑的自由、投進球的成就感,還有家人一起的歡笑聲,是我童年最開心的回憶。誰也沒想到,那份單純的快樂,會成為我後來一路往前走的動力。長大之後回頭想,我才發現,當時爸爸教的那些動作、媽媽的掌聲,其實都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記,讓我在打球這條路上,永遠不忘初衷。
住宿訓練的挑戰
到了國中,我開始住宿,第一次真正離開家。那時候的我其實有點害怕,因為一切都不一樣了。早上五點多就得起床晨操,白天上課、下午訓練,晚上還得做功課,常常累到一回宿舍就睡著。記得有一次,真的太累了,睡到一半還抱著書本。但只要聽到鬧鐘響,我還是會立刻起來,因為心裡很期待下一次踏上球場的感覺。對我來說,球場不只是訓練的地方,更像我的第二個家。雖然離開家人,但我在那裡學會了自律、學會堅持,也學會怎麼在陌生的環境裡成長。每一次揮汗、每一次摔倒再站起來,都是在告訴自己:「只要不放棄,終究會越來越好。」
面對傷病的考驗
不過,籃球這條路並不總是順利。它帶給我夢想,也讓我體會到什麼叫痛苦。我的右腳兩次瓊斯骨折、右手掌和手指骨裂,還多次扭傷。那段時間我幾乎被迫停賽了一年半。老實說,最難受的不是傷口的痛,而是看著隊友在場上拚戰、慶祝勝利,而我只能坐在板凳上。那種感覺就像被世界遺忘一樣。每天看著球鞋、球衣,心裡都會有種說不出的失落。復健的過程也很漫長,得從最簡單的動作開始練,甚至連跳一下都不敢太用力。但我告訴自己不能放棄,因為我還想再上場。那段時間讓我學會了堅強,也讓我明白——能夠健康地站在球場上,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隊友的力量
在那段最難熬的日子裡,是隊友讓我撐下來的。球隊就像是另一個家。當我復健遇到瓶頸的時候,他們會陪我去物理治療;當我沮喪的時候,他們會陪我聊天、一起加練,甚至用開玩笑的方式讓我重新笑出來。大家一起流汗、一起面對壓力,也一起承擔輸球的難過。這種情感真的很特別,不需要太多話就能懂彼此。黃冠維曾說過:「同一支球隊,就是一起成長。」我覺得這句話完全說中我的心聲。因為有他們,我才沒放棄。這份情誼,比成績、比勝利都更有價值。
家人掌聲是最強的後盾
雖然我小六就離家打球,但家人一直是我最強的後盾。不管比賽在哪裡,爸媽總是會出現在觀眾席。即使他們不懂戰術,也會用最大的掌聲幫我加油。有時候我受傷或心情低落,也不太敢說,怕他們擔心。我學會了報喜不報憂,把難受藏起來,笑著出現在球場上。每次看到觀眾席那兩張熟悉的臉,我就會覺得自己不孤單。家人不只是在場邊支持,更像是一直在我背後的力量,提醒我不論遇到什麼,都有人在為我加油。
用熱愛延續籃球生命
談到未來,我從來沒有猶豫過。「加入職業隊,是我的第一目標。如果不行,我想當教練。」因為籃球給了我太多,我也希望有一天能把這份熱愛傳給下一代。從國中沒什麼舞台、高中飽受傷勢、大學還是得和傷痛共存,但我從來沒有停下腳步。有人說態度決定高度,我真的相信這句話。每一次跌倒、每一次復出,都是在證明我對籃球的愛從沒變過。或許路不會平順,但只要繼續努力,夢想一定會在燈光下閃閃發亮。對我來說,籃球不只是運動,而是一種信念,一種陪我長大的力量。
(112年度大專籃球聯賽/拍攝:何昊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