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第三市場—守著老味道 盼著新開始
記者/楊凱琳、林佳宜、翁瑜廷
臺中市南區,有座歷史近百年的傳統市場——「臺中市公有第三零售市場」,從日治時期的消費市場起家,這裡見證了城市的變遷與人情的延續。近年來,隨著時代變遷與商圈轉移,市場人潮漸減,但在老舊的市場裡,仍有一群老店堅持著傳統手藝,他們用時間與味道,守護著屬於第三市場的故事,也同時對第三市場的前景發表看法。
第三市場不再像過去那樣熱鬧,平日的早晨,攤位前少了人潮與喧嘩,熟悉的叫賣聲也變得稀疏。謝糖果店老闆說:「20 年前人潮比現在熱鬧很多,假日時的第三市場人滿為患。」如今,市場的熱鬧似乎只剩下記憶,但老闆仍每天準時開門,希望那份人情味能繼續留在這裡。
三廣餅舖的店長蕭鳳娥表示:「如果第三市場能改變營業模式,也許能創造更多的人潮,帶來更多客源。」她提到像彰化員林的某個市場,夜晚開放年輕人擺攤,生意非常熱絡。如果第三市場能夠改變營業模式,像是某些漁市能有代客料理的服務,將在市場買到的食材直接料理,將第三市場打造成美食街。蕭鳳娥認為,若第三市場也能引進這樣的經營模式,轉型成結合採買與美食的空間,或許能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帶動整體經濟發展。
除了日常營業,第三市場的攤販們也會參加經濟部舉辦的評鑑活動,由官方對攤位進行星級評分。攤販表示,早期參加評鑑時,除了能獲得星級認可,也能拿到不少補助,但隨著時間推移,這類補助逐年減少,攤販能獲得的資源相對有限,即便如此,他們仍持續參與評鑑活動,希望藉由官方認證提升攤位形象,也期待透過各項輔導與活動,讓第三市場的經營能在傳承傳統的同時,逐步與時俱進,延續這座百年市場的生命力與文化價值。
在市場裡,攤販之間就像一個緊密的共同體。大家彼此照應、互相打氣,也都懷抱著同樣的期待——希望能為第三市場帶來更多人潮,讓這裡再次熱鬧起來。攤販們也期盼政府能提供更多輔導與資源,吸引年輕人進駐,一起延續這份屬於老市場的溫度與生命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