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不滅,走進生活氣味裡
【記者 梁家穎、蕭伊辰、陳沛琳/雲林報導】
香,一直是我們文化裡的氣味記憶,它連結著信仰,也寄託著心願,從清晨廟埕裊裊升起的白煙,到節慶裡家家戶戶燃起的清香,那股熟悉的味道,早已滲進台灣人生活的節奏裡,當人們點燃一支香,煙霧緩緩升起,那是一種時間的流動,也是對天地的敬意與祈願的傳遞。
當社會變遷、信仰形式轉變,人與香之間的距離也悄悄改變,香不再只是祭祀儀式中的必需品,而是開始被重新理解、重新定義,從宗教用品到生活香氛,這門傳承百年的手藝,正在新世代的手中,找尋另一種存在的方式。
原料的油脂、香氣的濃度、製程中是否摻入化學成分,都是好香與否的關鍵,堅持不用香精、不添加色料,讓每支香都保留最自然的氣味。「不是越香越好,而是越自然越真。」這份對原味的執著,是傳統工藝的重量,也是職人精神的延續,從挑料、混粉到揉捻、成形,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歲月的痕跡與手感的溫度。
但這份傳統並不固執於舊,而是在老技法的基礎上,他們開始新的嘗試——將艾草、香茅融入香料,透過實驗室檢測,他們證明這些香品確實具有驅蚊實際功效,也讓傳統香在生活中多了一份健康與安心的氣味。
「香不一定只用來拜拜,它也能成為家裡的一種味道。」當艾草的清新與香茅的淡香在空氣中流動,人們開始在居家空間、冥想時刻、節氣變化中,重新找回香的陪伴,開始走出廟堂進入居家,走出傳統也走進生活。
隨著年輕世代的加入,這場關於「香」的變革有了新的樣貌,用傳統的香料製作手珠、原木筆,讓氣味融入生活設計,用社群行銷與影像故事,把香文化的美學帶進更多人的日常。想讓年輕人知道,香不只是產品與宗教的味道,它也可以是生活的溫度也是一段延續文化的嘗試。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