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文學與歷史的巨人 陳耀昌醫師追思:族群共榮的夢想與實踐

2025/11/18 06:01
14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台灣文學與歷史的巨人 

陳耀昌醫師追思 族群共榮的夢想與實踐

照片

 

 悼念醫界文壇巨擘 

智慧與善良兼具的行者

【台北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報導】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這句話用來形容已故的陳耀昌醫師(享壽76歲),可謂再貼切不過。身兼血液腫瘤醫學權威、台灣史小說家及社會實踐者多重身份的陳耀昌醫師,於2025年11月17日安然離世。他一生致力於促進台灣多元族群的理解與和諧,不僅以筆耕紀錄台灣歷史,更以行動實踐他對這片土地與人民深沉的愛。一位與陳醫師有過深入交流的立法委員觀察到,陳醫師對台灣福爾摩沙及台灣原住民族懷抱著至深的熱愛,他的行動充分體現了「多元族群,多元文化,族群共榮」的理念。

 

  尊重在地聲音 

《傀儡花》更名《斯卡羅》 

照片

        陳耀昌醫師的歷史小說《傀儡花》,在籌拍成影視作品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了他對族群和諧的重視與讓步的雅量。儘管身為原著作者,當他得知部分部落對「傀儡花」這個名稱不樂見時,陳醫師基於對族群和諧的強調,同意接受更名。這項決定促成了後來的徵名票選活動,最終誕生了廣受社會認可的影集名稱:《斯卡羅》。這不僅是一次藝術上的改動,更是陳醫師以實際行動尊重在地聲音、促進族群對話的最佳例證。

 

  跨國奔走 

促成牡丹社先人遺骨歸鄉 

照片

        在推動台灣歷史正義與族群和解的道路上,陳耀昌醫師的努力永不缺席。他積極倡議並奔走,致力於讓百年前漂泊在英國愛丁堡的牡丹社事件先人四具遺骨得以返鄉安息。在他的啟動與推動下,後續獲得胡川安教授及原住民族委員會等各方人士與單位的共同努力。最終,在去年(2024年),亦即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150週年之際,成功將先人遺骨接回台灣,圓滿了這場跨越世紀的歷史使命。

 

  兩大未竟心願

台灣感恩日與偏鄉醫院  

        陳醫師心中一直有兩個未竟的宏願,皆是出自對這片土地與人民的真摯關懷。首先是推動設立**「台灣感恩日」,期盼台灣的移民社群能對原住民族表達感恩與尊重。其次,陳醫師最大的心願之一,是在原住民地區建立大型醫院**。他曾認真考慮屏東縣獅子鄉內獅車站附近作為地點,因其地理位置能輻射周邊南迴地區與恆春、屏東市,展現他對偏鄉醫療服務的積極與浪漫情懷。雖然這兩項心願尚未完成,但這份對族群和解與醫療平權的關懷,已深植人心。

 

  醫學貢獻卓著 

細胞治療的先鋒 

        除了在文壇與族群領域的成就,陳耀昌醫師在醫學界的貢獻亦是卓越非凡。他曾任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逾30年,不僅是台灣第一例骨髓移植的先驅(1983年完成),更奠定了台灣骨髓庫的基礎。他亦是台灣細胞醫療協會的創會理事長,致力於推動細胞治療技術與法規的發展,為台灣的細胞治療時代奠定了重要基石。

 

 緬懷巨人 

追思資訊將另行公告 

        陳耀昌醫師的離世,讓台灣社會失去了一位既聰明又善良、既積極又浪漫的珍貴家人與堅實盟友。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無私的善良,為台灣留下了一份對多元文化和族群共榮的深刻承諾。為了緬懷這位醫界、文壇與人權領域的巨人,家屬及相關單位正籌備追思事宜。

【追思資訊發布窗口】

項目 內容
發布單位 陳耀昌醫師家屬治喪委員會、台灣細胞醫療協會
追思主題 緬懷陳耀昌醫師:智慧、善良、與族群共榮的實踐
後續資訊 追思會日期、地點等細節將由治喪委員會另行公告。
聯繫窗口 吳文文 小姐(代:台灣細胞醫療協會)
聯繫電話 0958-276-870
電子郵件 tactformosa@gmail.com

        陳醫師的精神將永遠守護著這片他所熱愛的土地與人民。願這位偉大的行者安息。R.I.P.圖檔/截自網路.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