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淹水:全民救災展現制度力量
照片
近日鳳凰颱風外圍環流重創宜蘭,蘇澳、南方澳、冬山等地低窪區域淹水嚴重,民宅泡水、街道泥濘,災情令人揪心。然而在第一時間,國軍第三作戰區即刻投入兵力與機具,並啟動「行動點心車」服務,讓前線官兵在緊湊作業中獲得補給與支持。地方政府亦迅速調度人力與重機具,台北、台中市政府跨縣市支援,民間更捐出器材與物資,形成一股「全民救災」的力量。這些行動,展現了「與民同在、守護家園」的信念,也讓災後復原得以與時間賽跑。
蘇澳鎮長李明哲強調,初期必須先靠重機具開路,才能讓志工後續投入細部清理。這樣的分工與調度,正是災害防救法第30條所規範的具體落實:緊急應變措施的宣示與執行、警戒區域的劃定、專業人員與物資的徵調、機具車輛的徵用,以及跨部門協調合作。從中央到地方,從軍警消到民間志工,皆展現了制度化的防救能量。
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在蘇澳前進指揮中心指出,復原工作的重點在於效率與速度。他在花蓮洪災的經驗已驗證災害防救法的可行性,而宜蘭的應變同樣展現了成熟的協調能力。這提醒我們,災害防救不僅是臨時應變,更需要平時演練與計畫修訂。各級政府應將防救工作區分為「災害預防、災害應變、災後復原」三大階段,並結合「民安演練」模式,定期檢驗修正後的成效。尤其對於高風險、短期內難以改善的潛勢災害地區,更應至少每年舉行一次演練,以強化地方應變能力與民眾防災意識。
宜蘭的淹水災情再次提醒我們:天災無情,但人心有力。唯有制度化的防救機制、跨部門的協調合作,以及全民的共同參與,才能讓災害衝擊降到最低。災害防救須臾不可鬆懈,這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體社會的共同課題。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