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校園出發!學勞權懂工會 大專講座助學生培養職場意識

2025/11/14 20:06
5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華岡融媒體記者/廖苡婕報導

 114年度大專院校勞權扎根巡迴講座於10月14日在文化大學柏英廳舉行。由《報導者》文字記者林雨佑與公共電視製作部燈光師王燕杰主講「媒體業求生指南」勞權講座,吸引許多新傳學院學生參與。兩人以自身經驗出發,分享媒體與影視產業的勞動現況,並指出「記者魂」不應成為接受不合理工時的理由,鼓勵學生在進入職場前建立勞權意識,認識工會制度與契約型態,為未來職涯做好準備。

照片

▲傳播學院學生從校園階段開始認識勞權與職場議題的重要性,在未來才能保護自身權益。攝|童韋宣

 本次講座以「媒體業求生指南」為題,聚焦新聞與影視產業的勞動處境與職涯挑戰,內容涵蓋工會制度、契約型態、責任制話術等議題,期望學生在畢業前建立基本的勞權意識。講者透過實務經驗分享,讓學生理解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並思考如何在職場中保護自身權益。

 林雨佑指出,台灣勞工加入工會的比例僅約6%至7%,他以「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為例,說明產業工會如何跨企業整合媒體從業者。他也分享自身從公民教育系轉向新聞工作的歷程,認為親身投入才能真正理解媒體現場。

 在談及媒體工作者所需特質時,林雨佑表示:「好奇心是基本功,成就感是驅動力。」他指出,媒體業工時長、壓力大,不適合只為薪資而來的人,唯有對產業與內容有熱忱,才能在高強度的工作中找到意義。他也提醒學生,記者需熟悉社群操作,同時具備自我審查能力,才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穩健前行。

 他進一步分享花蓮馬太鞍溪潰壩事件的災區採訪經驗指出,媒體工作常處於極端勞動情境,工時長達12至18小時,需懂得自我調適與爭取加班權益。他強調:「記者最重要的是找對問題、問對問題、找到解決方式。

照片

▲《報導者》記者林雨佑分享工會制度與媒體職涯選擇,鼓勵學生認識自身權益。攝|廖苡婕

 王燕杰則以自身經歷揭露影視產業的勞動亂象。他指出,業界常見分拆薪資、高薪低報等手法,雇主以「工作獎金」名義拆分薪資,導致勞健保與勞退低報。他也提到,影視業常見情緒勒索現象,例如以激將語氣讓員工懷疑自身抗壓能力,進而合理化長工時與高壓環境。

 王燕杰強調:「你有新聞魂,不代表要接受不合理的責任制。」並提醒學生,責任制是一種話術,不應成為合理化超時工作的藉口。他也逐一解析定期、不定期、承攬與派遣等契約型態,指出「假承攬真僱傭」的亂象仍在業界存在,自由工作者應主動投保職業工會,保障自身權益。

照片

▲公共電視燈光師王燕杰解析影視業責任制與契約型態,提醒學生辨識雇傭關係。攝|廖苡婕

 針對現場學生提問「學生在踏入職場前可以如何準備?」,林雨佑表示:「職涯準備的起點是認識自己。」他指出,學生應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因為不同人對工作的定義不同,有人將其視為責任,有人則追求熱忱與成就感。他認為媒體工作需要熱情與使命感,才能在高強度的工作中找到意義。

 林雨佑以文字記者為例,強調成就感不只來自報導掛名或得獎,編輯、排版、上架等幕後工作同樣重要,主管也應看見並發揮員工的長才。他提醒學生,媒體業勞動密集、耗損率高,容易「衝太快」導致身心疲憊,工會或同事的提醒如「記得報加班」、「可以休息一下」,都是維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支持。

 講座結束後,不少學生留下提問與交流。有學生表示,過去對工會與契約制度了解不深,透過此次講座才意識到自身未來可能面臨的勞動風險,也更清楚如何在職場中爭取應有的權益。

 本場講座由勞動部與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合辦,未來將持續巡迴全台大專校院,期盼讓勞權意識在校園中深耕,為下一代職場新鮮人打下堅實基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