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陰道前膜修復術 自由與現實的兩難
【記者 林佳穎/綜合報導】
今年8月,台灣女人連線召開記者會宣布該組織自2022年推動的「處女膜/惡露正名運動」在今年完成正名程序,兩詞分別被正名為「陰道前膜」與「產後排出物」。台女連表示正名只是開始,呼籲衛生福利部應禁止沒有醫學必要性的手術—陰道前膜修復術。
正名的下一步 禁止陰道前膜修復術
「處女膜」長期以來被視為女性貞潔的象徵。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性知識普及以及平權意識抬頭,將身體組織賦予傳統社會期待的象徵即顯得不合時宜。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陳書芳表示,「處女膜」一詞是父權觀念底下的產物,其中帶有道德審判的意味,因此台女連近年積極推動正名運動,終於在今年完成與衛生福利部及教育部在「處女膜」與「惡露」上的用語修訂及檢討。而他們的下一步,便是呼籲禁止陰道前膜修復術。
「陰道前膜修復術」顧名思義即為將已受到破壞的陰道前膜進行縫合與沾黏,使其回復至尚未破裂的樣態。在台灣女人連線八月中的記者會中,他們提及坊間醫美診所常以「宛如處女」等標語製造女性焦慮,誘使女性進行無醫療目的的陰道前膜修復術,認為這是包裝在醫療行為底下的性別暴力。祕書長陳書芳也表示呼籲推動禁止該術式的目的源於手術背後的父權眼光與性別壓迫。但這一說法也引發對現實層面女性困境的討論。
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已有陰道前膜的具體解釋。【記者 林佳穎/攝影】
禁與不禁 現實面臨的困境
對於陰道前膜修復術的看法,整形外科醫師黃馨慧同樣也認同此手術的存在是為了迎合社會價值觀,她曾公開表示不認同這個手術,但同時,她也擔憂若禁止陰道前膜手術,可能進一步加劇部分女性的生存危機。在她的工作經驗中,來諮詢此手術的一部份群體是外籍移工或留學生。黃醫師舉例,近期前去諮詢手術的女性是一位來自非洲國家的留學生,她即將回到她的家鄉結婚。然而,在他們的文化中,在婚前若被發現已發生過性行為,她將面對的是生命的威脅,基於這個理由,黃醫師同意為她進行手術。在這些文化仍然存在於世界上,對女性的生命威脅仍然存在時,即為部分人士不認同禁止陰道前膜修復術的原因。
雖然目前台灣性別平權意識與性自由的風氣相較於過往已變得更加高漲,但無法否認的是傳統貞操觀念仍深植在部分文化中。黃醫師認為應該抵制的是觀念及目前帶有性別歧視的文化,而非以禁止的方式阻斷已身處在困境中女性的退路。
針對遭遇上述困境,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陳書芳表示這也是她在推動呼籲前內心有過的掙扎。但最終仍然呼籲應禁止的原因是認為此手術的存在等於是在支持錯誤的文化繼續下去,長此以往只會讓更多的女性遭受傷害,因此她堅持應該以長遠來看社會與人民所希望選擇的價值為何。
黃醫師曾在臉書發布過初次為女性進行陰道前膜修復術是因諮詢者的所處的文化特殊性,破例為她安排手術。【記者 林佳穎/擷取自黃馨慧醫師粉專】
比禁止更重要的是教育 平權的新里程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伍維婷對於禁止陰道前膜修復術的呼聲有不一樣的看法。在她看來,社會確實需要探討這個手術背後的潛藏的意涵,但比起禁止,政府更需要的是投入更多的資源在做好全面的性教育,以破除貞潔迷思。在她的觀點,女性應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國家不應以法律或政策手段過多介入人們在身體上的選擇。黃馨慧醫師也提到,雖然目前在台灣對於這個手術的需求已減少,但仍然有需求,如強制禁止只會讓有需求的女性以非法的方式尋求幫助,反而置女性於更危險的處境。
黃醫師曾在臉書發布過初次為女性進行陰道前膜修復術是因諮詢者的所處的文化特殊性,破例為她安排手術。【記者 林佳穎/擷取自黃馨慧醫師粉專】
比禁止更重要的是教育 平權的新里程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伍維婷對於禁止陰道前膜修復術的呼聲有不一樣的看法。在她看來,社會確實需要探討這個手術背後的潛藏的意涵,但比起禁止,政府更需要的是投入更多的資源在做好全面的性教育,以破除貞潔迷思。在她的觀點,女性應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國家不應以法律或政策手段過多介入人們在身體上的選擇。黃馨慧醫師也提到,雖然目前在台灣對於這個手術的需求已減少,但仍然有需求,如強制禁止只會讓有需求的女性以非法的方式尋求幫助,反而置女性於更危險的處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