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扎根教育 展現少年ㄟ歌仔夢
【記者王翊丞、熊子萱宜蘭採訪報導】清澈的童聲響起,畫著華麗妝容的孩子們穿上傳統戲曲服飾,在舞台上用台語唱出歌詞。首屆《少年ㄟ歌仔夢》18日在羅東文化工場展開,特別邀請五所國中小參與演出,現場也準備了戲服體驗、手作等活動,希望能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歌仔戲的認識。
隨著時代的變遷,歌仔戲觀眾減少。對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科長林鈺珊說:「宜蘭縣是歌仔戲的原鄉,我們一直在關注這個珍貴的本土劇種在教育扎根的情形。」她認為,孩童若能更了解歌仔戲,未來就能成為歌仔戲文化的欣賞人口。因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扶持許多學校成立戲曲社團,讓孩子們學習這項在地文化。
多數演出學校先從讀劇本與練唱出發,熟悉後才加入戲曲中獨有的身段動作,逐步建立起歌仔戲的基本功。宜蘭縣同樂國小創意歌仔戲社團指導老師顏式敏指出,現在的小孩較少講台語,所以語言成為練習最大的阻礙,師長透過逐字教學,矯正孩子們的台語發音。「要用玩的心態讓他們去學習,如果用很正式的方式,他們會沒有耐心。」他認為,面對國小學生,啟發他們對歌仔戲的興趣才是首要目標。
除了唱戲的基本練習外,傳統歌仔戲也很重視戲服與妝容的完整性,編排上以保存現有曲目為主。不過,宜蘭縣吳沙國中創意戲曲社(以下簡稱吳沙戲曲社)這次就跳脫框架,以穿越劇的形式探討隔代教養議題,讓孩子用創意呈現傳統戲曲的新風貌。吳沙戲曲社長張宇辰說:「我這個角色其實跟我阿嬤的個性很像,所以我也比較能融入這個角色。」對於創意演出與傳統歌仔戲的差異,吳沙戲曲社指導老師簡育琳說道:「相對於傳統歌仔戲的水袖、花槍,這種現代創意就會比較偏重於舞台劇的表演,但主要是讓孩童知道說歌仔戲可以很多元。」他希望未來吳沙戲曲社創作結合AI或科技的劇作,學習如何融入現代元素,讓歌仔戲跟上時代的腳步。
此外,活動設置戲服體驗,提供千金、將軍等不同角色的裝扮讓民眾試穿,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現場不僅有聽覺與視覺饗宴,民眾劉慈美也說道:「整個服裝設計,還有一些體驗,都可以讓現在的小孩感受歌仔戲文化。」而工藝彩繪和手作區,藉由製作如意扇、手指花等傳統戲曲道具,拉近少年與歌仔戲的距離。
面對歌仔戲逐漸式微的困境,《少年ㄟ歌仔夢》以多樣的活動呈現歌仔戲文化,也讓年輕世代透過對戲曲演出的熱情,展現傳統與創新的共榮。期望社會能持續給予關注和支持,讓每位孩童都能從掌聲中獲得練習的動力,為本土戲曲注入全新能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