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夜宿十三行博物館 用台語探史前文化

2025/10/28 11:57
1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林婷妤、林家慶新北採訪報導】原來考古還能這樣玩。為了響應國際考古日與國家語言發展法,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下稱:十三行博物館)於18日舉辦「來去博物館蹛一暝」,不只延續去年大獲好評的全台語導覽,今年更首次邀請台語喜劇演員,透過無厘頭的演出讓史前文化活起來,除了學習考古知識,也兼顧傳承台語的意涵。十三行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林家鴻身為主辦人,希望透過新興喜劇激起孩子對考古的興趣,「用喜劇、漫才講一些有趣的內容,因為大家會覺得考古很艱深、無聊,我們就是用比較趣味詼諧的方式讓孩子覺得考古也可以很好玩。」
 

透過專業的台語講師帶領,民眾走進史前十三行人的生活,除了能認識這群人的文化,還能親眼看見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人面陶罐。不過,由於現場小朋友年齡不同,台語詞彙量也有所差異,如何拿捏導覽深度成為導覽員的一大考驗。十三行博物館導覽員林士恭表示,「我們盡量講的簡單淺白一點,讓小孩子聽得懂。」參與民眾張尹馨也認同台語導覽的執行力,導覽員把艱難的詞彙轉化成小朋友能理解的語言,「都很有趣,有辦法維持住台語的環境,一直帶領孩子,讓他們講台語。」
 

今年最大的亮點,就是全台首個在博物館內演出的台語漫才。演員以探勘遺址及挖掘古物的過程為故事主軸,運用誇張的肢體動作和台語諧音哏,創造出許多古今交錯的趣味情節,讓夜晚寧靜的博物館活絡起來。台語漫才喜劇演員阿溱說明,孩子們會比較喜歡簡單的故事、豐富的肢體動作。阿溱的搭檔阿灰則提及,因為孩子觀賞表演前有聽過博物館台語導覽,才能讓他們迅速抓到笑點,「(導覽)先讓他們知道這是什麼,我們後面的故事才有辦法進行下去。」

除了雙人演出的漫才,還有三位台語單口喜劇演員輪番上陣。他們發揮創意,不只是講笑話,還穿插有獎徵答、繪本說書等橋段。台語單口喜劇演員啊真自製的繪本,讓親子在歡笑中窺探十三行人的生活及墓葬文化,他說:「我就是編一個故事,用這個方式可以讓不管是爸爸媽媽或是那些小孩,他們都可以從故事中學到東西。」

新興的表演形式和看似生硬的考古知識融合,展現台語不只能在母語課堂學習,也能應用於博物館這樣的知識場域。不僅讓台灣本土語言和文化從小紮根,也為母語的永續傳承,開創全新途徑。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