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位星兒都有機會發光 一起關注「身心障礙權益與社會融合議題」
讓每一位星兒都有機會發光 一起關注「身心障礙權益與社會融合議題」
來自星星的他們 自閉症者的就業挑戰
新聞旁白1
畫面中身穿紫色背心,活潑演奏烏克麗麗的人們,是來自位在圓山的小貝殼工作坊的員工,他們看起來跟旁人沒有什麼不同,是一群積極向上的星兒寶貝,他們其實都患有自閉症。
根據衛福部2024年的數據,2023年第4季臺灣的身心障礙人數達到121萬4668人,其中自閉症者總共有20,656名,男性患者17,705人,占85.7%,女性患者2,951人,占14.3%。
而其中18到30歲的青壯年又佔了7,300人,如若能成為就業人口,將會是就業市場的一大人力補充。
從診斷到就業 資源接力助星兒前行
新聞旁白2
而要讓星兒成功適應社會、 成功就業,其中少不了各單位的輔助。
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劉航睿 副執行長:
臺灣好像對於這一塊的資源,不管是早期療育,或者是到成人服務這一塊,可能在整個社會福利的這個銜接的這一塊似乎還不足,因為診斷了、確診了以後,然後呢?後面該怎麼樣去幫助這個自閉症者還有他背後的家庭?是沒有的。所以說成立這樣的基金會,就可以持續的去推動一些政府、企業,或者是民間的資源持續的來幫助這些自閉症者。
新聞旁白3
除了基金會,社會中還有許多自閉症者相關的單位,例如自閉症家長總會、家長協會、庇護工坊等等。
這些單位,由來都並非一蹴可擊,有賴這些單位的存在,讓星兒得以依據不同程度得到不同的協助。此外,輕度自閉症者有15,526人,占所有自閉症者的75%。這一數據指出,絕大多數的自閉症患者屬於輕度範疇,這意味著他們可能需要的支持和介入程度較低,仍然需要適當的資源和服務,來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分齡分級輔導 打造適性就業路徑
對一般人來說,就業代表的是收入與自我價值,對自閉症者而言,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關乎獨立生活的可能性,自閉症者障礙程度又分為高功能輕度、中度、重度與極重。依據程度不同,會去往不同的單位做輔導。
小貝殼庇護手工皂工坊 方若嘉 主任:
服務對象來,我們評估他可以進入一般競爭性的職場我們就會媒合,就是支持性就服員去協助他求職這一塊,他可能現階段的能力是落在庇護工場的話,就是去連結一個叫做職業輔導評量的一個資源去評估說適合他的職種是什麼、他可以找哪些方面的庇護工場。那當然如果透過職評, 進庇護工場的能力可能都還沒有辦法達到的話,那我們可能就會選擇說可以先去小作所接受一下訓練,然後等到訓練一定程度的時候,然後再由小作所的教保員或者是社工再重新轉進來職重體系。
新聞旁白4:
社區日間作業又稱小作所,提供有就業意願和能力,但尚未能進入庇護工場就業的對象,其中也包含了讓他們自己去義賣這類型的活動,功能近似於安親班。庇護性就業的能力則高於小作所。而小作所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提高心智障礙者自立自主的能力,提升自閉症者會適應的能力,其中許多類似安親班的課程內容,其實著重在帶著星兒朋友們進行日常的生活互動。
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 潘怡玲 社工:
前置作業其實有帶他們去做去購買,讓他們去學習自己怎麼購物。
那基本上,我們在這邊,我們會比較期待的是他們可以獨立生活在社區,我們個案的狀態他們不一定是可以進庇護工廠,那有可能最後也許會到日間照顧,就是比較養護型的單位,但我們希望他們就是延緩這個狀態,不只是說他可以獨立生活之外,因為老實說他們年紀大了,其實爸媽也會老,那在這個家庭裡面,他可能只剩下他自己的時候,他能不能把自己處理好其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個案一個故事 陽光下的陰影處
新聞旁白5:
自閉症者的就業機會相對有限,他們通常在社交與溝通方面較有缺陷,能夠選擇的工作,大部分侷限在庇護工場,或是由非營利組織協助設立的小作所,尤其針對功能性較低的朋友,協助的重點更在於培養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
小貝殼庇護手工皂工坊 方若嘉 主任:
我之前有帶一個服務對象去做中央廚房的工作,那他就是一開始的一兩周,就是遲到的次數還蠻頻繁的,家長也覺得不對啊!他每天都是在時間內就出門,為什麼會遲到呢?後來發現以那個服務對象來說,公車上只要沒有座位,他就會覺得這班公車就是滿的,他就不上去,後來我們了解了這樣子的狀況之後啊,就是媽媽跟我也有一直在跟他就是去強調說怎麼樣的狀況之下,你應該還是要上去,就是媽媽支持度也很夠,然後就是我們的服務對象他的配合度也很好,那再加上職場的包容度很大,願意給我們一些時間去幫他做調整,所以後來服務對象就沒有遲到的狀況,因為對他們來講要改掉他的一個觀念或是一個習慣,他們有時候是需要比較長的一個時間慢慢去做調整。
新聞旁白6:
固著性是星兒特有的行為模式,意思是他們對特定的方式或流程很堅持,但這不代表他們不能進入職場就業,而是需要其他方式來輔助心星兒們的作業。
小貝殼庇護手工皂工坊 常添冀 主任:
自閉症的一個光譜裡面,他可能有些是視覺提示他可以很好,或者是聽覺提示他可以做的好,那我們就用我們的一些視覺化的一些提示,就像我們到處貼滿我們的一些標式,讓他可以按圖索驥,然後可以讓他自己完成工作。
新聞旁白7:
既然都具備基礎的工作能力了,為何不進入一般職場就業?
事實上,庇護工場與小作所都是相對友善的環境,回歸一般社會,較為複雜的人際關係,可能讓他們難以應對。
小貝殼庇護手工皂工坊 方若嘉 主任:
他們在庇護工場學到的人際互動有沒有辦法直接套用到就是一般的職場?其實我覺得是有限,就是他到一般職場之後,他可能要去學習,的是我今天我這個部門,或者是我這個組別可能有15位同事,那每個人又是不一樣的,複雜性比較多,我要怎麼去面對這15個不同的人,或者是我可能會遇到怎麼樣不同的情境,所以他當他們到一般職場就業的時候,接下來比較大的一個困難點會在於,就是怎麼去跟同事間互動。
家長也需要支持 照顧者背後的那雙手
新聞旁白8:
可以知道的是,實際上要藉由各式輔助達到進步的空間有限。除了自閉症者外,家長始終是與孩子更緊密的存在,而小作所也提供了許多旅遊活動,像是帶著孩子們淨灘。
星兒家長 林爸爸:
去金山淨灘我覺得這不錯,讓小朋友了解一些事情這樣我覺得不錯,就是公益活動這樣子。有時候他們也會舉辦一些那些露營啦或者是爬山啊,他有的什麼時候還會問我說什麼時候還要再去?
小貝殼庇護手工皂工坊 方若嘉 主任:
家長的一些團體課程、一日遊親子旅遊的活動,因為可能家長在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比較沒有辦法好好的帶他們一起出去旅遊,那可以透過我們一日遊的活動,就是跟著孩子就是一起去走走看看就是不同的景點風景,那像我們也會有就是冬夏令營,我們是兩天一夜的。
新聞旁白9:
這些旅遊,不僅是教會家長如何跟孩子相處,冬夏令營這種暫時脫離家庭的性質,也是在照顧家長的心理狀態。
而透過這些單位的教育,孩子們也能逐漸擁有生活自理,甚至照顧別人的能力,
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 潘怡玲 社工:
(家長)他那時候剛好生病,他真的沒有辦法去做任何的餐點,就請她女兒拿了錢之後,然後去買個便當回來。其實有時候家長其實不是擔心自己知道嗎?他是擔心孩子沒有的吃。
趕上「平凡」之路 讓星兒不孤單
新聞旁白10:
有了小作所、庇護工坊這些地方的成立,每個來自星星的孩子都一樣是父母眼中最珍貴的存在,他們付出的努力絕對不比一般人少,在他們用盡全力趕上平凡時,社會中的人們也該展開同等的懷抱,讓自閉症者融入社會。
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劉航睿 副執行長:
很多人會覺得說我沒有接觸到,因為才20,000多人而已,那我有需要去了解嗎?或者是我需要了解到多深呢?
所以要怎麼樣去改變,這個並不是我們基金會要怎麼樣去做倡議或者是宣傳就可以,所以需要政府企業還有社會大眾,我們共同之間一起來努力,對於他們有夠多的理解跟認識,才可以去做到些許的改變。
新聞旁白11:
或許真正的改變,應該從理解開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