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聲再現古早味 張明晨爆米香傳承記憶
【記者卓恩彤、陳奕寧/台北市中山區報導】街頭傳來一聲響亮的「爆米香要爆囉!」伴隨著壓力鍋內「砰」的一聲巨響,白煙裊裊升起,香甜的米香瀰漫整個街角。在台北街頭,張明晨開著一輛藍色的行動卡車,販售古早味美食爆米香,迷人的香氣吸引了大人和小孩的目光,張明晨會親自在現場製作爆米香,也會與路過的路人介紹自己的商品,讓「香稻爆」不只是生意,更是傳遞快樂與溫暖的文化象徵。
張明晨原本於連鎖咖啡店星巴克工作,後來因父親的身體狀況逐漸下滑,於是他決定辭職,攜手投入父親經營的爆米香事業,透過父子倆的努力與分工合作,「香稻爆」逐漸在台北街頭站穩腳步。張明晨以行動卡車的方式,將這份古早味的爆米香帶到城市各角落,重現傳統米香的原始風味與甜蜜快樂的回憶,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份濃濃的懷舊情懷。
爆米香這項傳統點心可以追朔至日據時代,當時經濟拮据,孩子們會用鐵罐裝稻穀放入窯中加熱,隨著罐內壓力升高,罐子會「砰」的一聲爆開,米粒因內含水分瞬間膨脹爆裂,形成最早的爆米香。爆米香在農業社會中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來源,也常用於傳統節慶和祭祀,象徵豐收與喜慶。
學習傳統手藝的起源與創新
張明晨的爆米香學習之路始於父親面臨失業危機後的轉型,父親原本從事郵件派發工作長達20多年,但因網路與通訊軟體普及,工作逐漸減少,最終不得不面對失業的現實。父親開始重新出發,因為鄰居剛好從事製作爆米香,於是便向鄰居拜師學習爆米香的製作技術。張明晨說,他的父親當時經歷了半年多的摸索與試錯,堅持不懈,逐漸掌握了比例,這些都是靠經驗累積而來的關鍵技藝。
兩年後,父親因為身體狀況不佳,張明晨抱著能幫助家裡的心態,毅然決然辭去星巴克的穩定工作,加入父親的事業,從壓米、攪米等基礎工序開始學習,並在實作中不斷精進。在摸索爆米香製作技術的過程中,張明晨與父親經歷了無數次的嘗試與挫折,他們父子倆發現,部分教導製作爆米香的師傅會保留關鍵技術不願全盤傳授,因此只能向其他同業者求助、請教,細心觀察每一個細節,並自行摸索火候與糖的比例。張明晨說當時的他常常在深夜裡一邊記錄每次實驗的數據,一邊思考如何讓爆米香的口感更加酥脆香甜,這段摸索的日子充滿了無數次的失敗與重來,但每一次失敗都讓他們更接近理想的味道,最後終於調配出酥脆香甜、口感純正的爆米香。
張明晨分享,許多常客會帶著自己喜愛的米種來請他們製作,甚至提出客製化的口味需求,例如添加少許鹽巴調味,或是不加糖改搭配葡萄乾等天然配料,這些互動不僅拉近了與顧客的距離,也激發了他們開發更多獨特口味的靈感,讓傳統爆米香在保有古早味的基礎上,更加多元豐富。
爆米香的製作流程
張明晨說製作爆米香的第一步驟是選用乾燥的稻米(如白米或糙米),經過洗淨浸泡後放入特製的高壓鍋中加熱。隨著壓力逐漸升高,米粒內部的水分在密閉空間受熱膨脹,當壓力達到設定頂點後,將壓力鍋蓋打開,內部高壓水蒸氣會開始釋放,米粒因內部氣體爆裂,發出響亮的砰聲,形成酥脆蓬鬆的爆米粒。
張明晨表示,在熬煮麥芽糖糖漿時,他特別調整了麥芽糖的比例,讓成品吃起來不會太硬,也不會有負擔感。糖漿的火候與糖的比例必須精準掌控,才能讓糖漿香甜而不膩,且不黏刀。熬好的糖漿會迅速倒入剛爆裂的米粒中,利用糖漿的黏性快速攪拌,使每一顆米粒均勻的裹上一層薄薄的糖衣,攪拌均勻後倒入四方形的模具中,用滾筒壓實成型,等待冷卻定型後,再手工切割成適合的大小塊狀,最後包裝完成。
香稻爆的推廣與品牌願景
「香稻爆」致力推廣這份承載著濃厚台灣文化記憶的古早味爆米香,特別受幼兒園及學校的歡迎,每逢兒童節或校慶,張明晨常會被受邀到幼稚園現場製作爆米香,讓孩子們不僅能品嚐到香甜酥脆的點心,更能親眼見證傳統手工藝的製作過程。張明晨說這樣的體驗不僅能讓小朋友對天然食材與傳統美食產生興趣,也呼應了現代社會提倡的健康飲食理念,鼓勵大家吃回原物料,遠離過度加工的食品。
為了讓更多人方便找到他們的攤位,張明晨特別成立了官方臉書粉絲專頁,起初他只是希望透過社群媒體告知顧客每日出攤地點,沒想到隨著粉絲數逐漸增加,不僅吸引了許多熟客回流,也引起媒體的注意,陸續有新聞報導與專訪,幫助品牌獲得更多曝光與認同。「香稻爆」也開通網路販售服務,方便中南部及其他地區的顧客下訂購買,尤其在天氣不佳或下雨無法出攤的日子,透過網路平台依然能將新鮮製作的爆米香送到顧客手中。
未來,張明晨期望能找到固定的實體店面,作為「香稻爆」的品牌據點,並計畫結合直播平台,透過線上直播展示爆米香的製作過程,讓更多人能夠即時感受到這份手工藝的魅力與溫度,吸引更多的年輕族群,讓傳統美食跨越時代持續傳承下去。
採訪側記:
觀看整個爆米香的製作過程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手藝的用心與細膩,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台灣古早味的文化傳承,讓人吃到的不只是味道,還有滿滿的回憶和情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