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於藍 朴子藍染的復育與新生
【記者 施佳樂/嘉義朴子報導】
在嘉義朴子,藍染文化曾經隨著木藍的身影遍布田野,但隨著化學染料普及,傳統工藝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只留在檔案與記憶裡。如今,一群研究者與在地青年,從歷史線索出發,在土地上展開藍染復育。這不只僅是傳統工藝的重現,更牽動地方認同與文化傳承。
藍染沒落 化學染料衝擊傳統
在嘉義朴子,藍染文化曾經繁盛一時,對當時的生活更是不可或缺。但隨著化學染料的出現,傳統藍染逐漸沒落。
文史工作者 陳俊哲:「1920年還多少就有化學染料出現,能夠找到這些事情的只有到台灣總督府的檔案裡面去挖,當時留下很多商業記錄。」
追溯歷史 青年返鄉復育
藍染文化雖然淡出生活,但研究者從歷史檔案裡,發現朴子與藍染植物的連結,也因此展開復育行動。這不只是找回失落的文化記憶,更成為推動青年返鄉與地方認同的重要契機。
文史工作者 陳俊哲:「日本有和服,韓國有他們韓服,中國有旗袍,越南有奧黛,台灣有沒有?」
好食作企業社負責人 黃冠雅:「其實我們這樣子慢慢的討論之下,就發現到,其實我們好像可以寫個計畫,然後當時剛好我們國發會的那個青年創生計畫,裡面有一個獎勵青年回鄉,然後就是一個三十萬的小計畫。我們的計畫整個內容就是說,其實這裡有小菁(木藍),那我們就來復育,就是我們再重新種回來,然後種回來之後我們要會用,所以我們就做藍泥,然後做藍泥之後,就順便教染布,然後染布完之後,就發現說其實這個地方有很特殊的文化。」
木藍種植不易 復育面對挑戰
然而復育的計畫並不容易,第一個挑戰便是木藍的種植,木藍對水分和季節都有要求,最初的嘗試並不順遂。
關愛故鄉公共協會理事長 蕭英偉:「其實這片土地很適合長這個作物,不然不太會真的就這樣長出來,那我們一開始不太會種是因為,我們就直接想把它種到田裡去,可是我們沒有掌握到比較合適的季節跟那個水的控制。後來發現你其實不要特意去種,然後給它足夠的陽光、空氣、水,它就會長得很好了。」
藍染復興 找回在地文化記憶
如今,藍染課程在牛挑灣與好書室同時展開,讓學員在學習技藝的同時,也重新認識朴子這塊土地,將文化脈絡串連起來。
好食作企業社負責人 黃冠雅:「上課的地點就是選擇,一個在市區一個在朴子的邊陲,就讓大家能夠了解到,原來我們有布伯公,然後以前的文化,讓他更了解朴子跟理解朴子。」
從文獻裡的線索,到土地上的實驗,藍染正一步步在朴子重現。它不只是工藝的復興,更是對台灣文化認同的回應。那抹曾被遺忘的藍色,如今正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