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梗藺草不浪費 苗栗「湖籽」製成客家手抄紙
【記者尤乃妍、陳冠榛 /苗栗報導】「粗紙」是指以手工製作、未經漂白的紙張,質地厚實、纖維長且吸水性強,早年多用於金紙、香灰紙等祭祀與生活用途。苗栗的手工造紙技術可追溯至清代。然而,隨著工業化與數位化浪潮襲來,這項傳統工藝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如今,苗栗在地青年,湖籽手作實驗室主理人陳世翊,重拾手抄紙工藝,並加以改造製作出紙扭蛋盆栽、春聯、明信片、杯墊、燈籠等,立志將這項文化資產與苗栗在地故事共同延續下去。
2017年,陳世翊自國立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後,參加苗栗縣政府舉辦的「青年回游創意工作坊」,在課程中認識到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客家粗紙。粗紙,又稱金銀紙,是苗栗地區具代表性的客家手工藝品,主要應用於民俗祭祀,製作工序繁複,包括打漿、抄紙、曬乾等,過去為在地產業之一,在客家文化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他回憶,第一張親手製作的紙是在參訪大湖鄉「水妹手作」時,在紙藝職人張秀雲老師指導下,使用構樹與野薑花纖維製成的客家手工紙。當時深受紙張質感與背後文化故事的感動,意識到這項技藝的趣味與價值,並感嘆這麼有意義的傳統竟少有人願意延續。2018年,陳世翊創立「湖籽手作實驗室」,名稱象徵傳承苗栗湖東地區傳統紙湖製作的粗紙文化,期望如種籽般讓更多人認識苗栗客家紙藝。
重拾農業廢棄物 創造文創新價值
早期苗栗粗紙傳統上多以桂竹為主要材料,製作步驟包括:砍竹剖片、滷石灰煮軟、石輪碾壓、活水清洗兩次、用石臼搗散與竹竿攪拌製漿,接著用大型竹簾框抄紙,再以槓桿原理壓乾成疊,最後貼在紅磚牆上風乾。後來,他也接觸到如:月桃葉、薑黃葉等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植物纖維。然而,這些原生植物多半成長周期較長、產量有限,對於穩定供應與品牌規模經營構成挑戰。為兼顧文化意涵與永續發展,轉而尋找苗栗縣內具有地方故事背景、資源充足且可再利用的纖維來源。
陳世翊開始走遍苗栗各鄉鎮,收集可以造紙的原料。他主動向農民、在地工坊回收製作手工藝後的邊角料與農業廢棄物,像是頭份市,秋收後堆積如山的稻梗、苑裡草蓆業者丟棄的藺草邊角料,三義精油工坊蒸餾過後的香茅纖維、玉米皮、玉米鬚與小麥草。起初,陳世翊回收農業廢棄物的行動常引來質疑,外界難以理解這些被視為「廢料」的物件與造紙之間的關聯。
然而,他並未因此卻步,反而不斷進行實驗與調整,逐步累積經驗與成果。隨著湖籽手作實驗室的知名度提升,愈來愈多農民與地方業者主動聯繫,邀請他協助回收剩料。造紙試驗過程中,陳世翊也曾試圖使用芋頭皮造紙,但由於其高澱粉與膠質含量,需大量化學處理才能清洗原料,最終整桶紙漿因發酵失敗而發爛、發臭。
如今,稻梗、香茅與藺草已成為陳世翊造紙工藝的三大主要原料,同時他也持續開發與嘗試各類農業廢棄物,透過不斷實驗擴展手工紙材的可能性,為傳統紙藝注入更多創新與永續元素。除了回收農業副產物,陳世翊也透過網路向大眾募集廢紙,包括紅包袋、發票、金紙工廠邊料等。他將這些色彩鮮明的廢紙打碎後打漿,再經過抄紙、吸乾與風乾的工序,最終化為一張嶄新的手抄紙。不僅延續物命,也能保留原紙色澤與紋理,創造出一張張帶有故事與獨特質感的再生紙。
邊做邊學 湖籽的成長軌跡
湖籽手作實驗室的發展歷程可說是一場從實作中累積經驗、逐步調整的創業旅程。在接觸到粗紙文化後,陳世翊就不斷想以粗紙為出發點,打造不同的創新商品吸引年輕族群。由於自身對於動漫公仔、扭蛋文化的興趣,他開發出一款將農作物種子融合粗紙的可栽種紙盆栽扭蛋。消費者只需將紙材加水攪拌後撒上種子,約一週即可見到發芽成果。相較於一般土壤盆栽易弄髒桌面,紙盆栽更為乾淨便利。他希望透過結合年輕人喜愛的扭蛋形式,讓大眾在日常娛樂中,輕鬆接觸並認識客家傳統紙藝文化。紙盆栽扭蛋更讓陳世翊與開發團隊在2017年獲得苗栗青年洄游計畫設計首獎。
在創業過程中,陳世翊逐步摸索各項實務操作,從紙張訂製、印刷到課程設計,面對問題就地解決,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服務模式。他不斷尋找可以製作粗紙的原材料、開發新商品,希望能將粗紙帶入大眾生活中。陳世翊所設計的商品包括卡片、明信片、杯墊、手工書籤;與企業合作出版以手抄紙為材料的刊物等等,也開發出DIY手作材料包讓消費者可以自行在家體驗造紙的樂趣。
此外,陳世翊也積極參與各類展覽活動,不定期於全台各地舉辦手作課程巡迴教學。透過實作體驗,讓民眾親手參與手工紙的製作流程。課程內容不僅限於造紙技術本身,更設計多元主題,例如:以手工紙製作小夜燈,或結合傳統海棠花玻璃圖樣,創作具印花特色的紙藝作品。陳世翊期望透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將苗栗在地文化及客家紙藝背後的歷史脈絡,自然地融入每一次課堂互動中。使參與者在動手創作的同時,也能深入理解這項工藝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與地方價值。
苗栗扎根 向外傳承
陳世翊表示,儘管早期推廣階段主要在外縣市進行,包括設立實體攤位、舉辦教學工作坊等形式,但湖籽手作實驗室始終以苗栗作為核心發展地。他指出,傳統工藝在當地的認識與參與度相對有限,因此初期選擇向外推廣,以提高粗紙文化的社會能見度。同時也希望透過外部接觸,引發更多年輕人對地方工藝與文化的興趣。
2018年起陳世翊帶領湖籽團隊積極參與各式市集活動,藉此累積曝光與市場反饋。2019年開始受邀至全台各地進行手抄紙課程教學,進一步拓展品牌影響力。即使面對疫情挑戰,他也與竹南高中合作,帶領百位學生參與苗栗金紙體驗課程並舉辦聯展,讓工藝教學與地方文化結合。他進一步說明,外地民眾若因此產生認同感,便有可能透過現有的地方創生機制,如:以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鄉,年度社區藝文能量發展計畫「客庄駐村」計畫等,實際進入苗栗地區生活與工作,進一步參與在地產業的發展。藉由外部資源的導入與交流,地方傳統工藝有機會在現代環境中持續轉型與延伸,在保留技藝本質的同時拓展更多元的發展可能。
陳世翊想用行動證明,傳統工藝並非只能留在博物館或節慶裡,而是可以透過創新走進當代人的生活。未來湖籽將擴大在全台各地舉辦體驗課程、展覽推廣與在地連結,一點一滴地改變人們對「紙」的想像,讓手工紙走入日常生活,讓更多人重新認識苗栗,認識這片土地的溫度與價值。
採訪側記:
除了訪談內容本身,陳世翊也在過程中分享了許多創業過程中的挑戰與實務經驗。他談到從資金籌措、原料取得、產品開發,到如何與地方資源建立連結,每一步都需要反覆嘗試與調整。此外,他也指出在推廣傳統工藝的同時,必須思考市場接受度與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才能讓文化持續運轉。訪談中,他也不吝分享多項實用建議,包含如何參與政府計畫、建立品牌識別、經營社群平台等,對於有意投入地方創生或傳統工藝產業的年輕創業者而言,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