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左派與右派如何區分?

2025/10/04 23:07
3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各國的政治人物或政黨常常會根據其意識型態,被標籤為左派或右派。其實,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背景裡,左派與右派的定義會有不同,並沒有一致的標準。

維基百科記載,「左派」⼀詞源⾃法國⼤⾰命時期,在當時的法國國民議會中,反對君主制,支持共和制的議員,通常都坐在主席的左側,因此,被稱為左派。⽽坐在主席右側的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會、貴族,後來還包含資產階級。

工業革命後,歐美國家開始出現企業化大規模生產,隨之產生勞工階級。勞資糾紛往往會演變成暴力抗爭運動。在早期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反剝削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因此,⼆⼗世紀初俄國共產⾰命時代,企圖要推翻俄國沙皇的共產主義⾰命政黨,就被稱為「左派」或「極左派」。

1917年俄羅斯帝國爆發⼆⽉⾰命,迫使皇帝尼古拉⼆世退位,帝國政府垮臺,出現資產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與代表無產階級的蘇維埃並存的局⾯。同年11⽉,以列寧為⾸的社會民主⼯黨(後改組為俄國共產黨)領導底層⼯農和⾰命⼠兵,發動⼗⽉⾰命,推翻執政不到八個⽉的臨時政府,建立蘇俄。忠於皇帝的武裝勢⼒聯合富農、地主等資產階級組成⽩軍,與俄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展開內戰,爭奪政權。最終紅軍擊敗各路⽩軍和介入內戰的多國軍隊,於1922年10⽉取得勝利,隨後建立蘇聯。

受到俄國共產黨革命成功的激勵,歐洲其他國家的勞工運動也趨於激烈。於是出現極右派,打著鎮壓工會運動,維持社會秩序旗號的法西斯和納粹黨。諷刺的是,極左派的蘇聯共產政權,到了史達林時代,其政府體制和經濟制度,與極右派的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和德國希特勒的納粹政權,幾乎沒有什麼差別。政府體制都是一黨專政,個人獨裁,人民沒有自由。經濟制度都是走國家社會主義路線,由政府統一決定生產和分配。實質上由獨裁者控制國家的各個政治和經濟層面,並且掌控新聞媒體,控制人民思想。後來也都走上帝國主義對外擴張的路線,讓鄰國提心吊膽。

英、法等民主國家則是另外一種故事。基本上民主制度根深柢固,無法改變。左派與右派的區別,主要呈現在經濟致策層面。右派比較著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藉以提高經濟效率。左派偏向社會主義路線,著重分配的公平性。期望政府可以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the grave),照顧人民;也就是說,希望國家的社會福利系統可以涵蓋人民從出生到去世的所有階段,提供教育、醫療、退休金等各方面的保障。然而,優渥的社會福利,帶來高稅負,會影響經濟成長和帶來物價膨脹。因此,英、法等國呈現左派和右派政黨輪流執政的現象。左派上臺,大幅擴充社會福利,甚至把大企業和銀行國有化。引發物價上漲、經濟蕭條,並帶來大量失業。等到人民無法忍受,就政黨輪替,改右派執政。右派政府上臺,開始裁減公務人力,推動政府瘦身,讓公營事業民營化,並削減社會福利。經濟改善以後,又換不滿社會福利被砍的人逐漸出頭,左派勢力再度崛起。

北歐國家的社會主義政策相對穩定,或許是因為地廣人稀,天然資源豐富,真正需要政府幫助的弱勢族群比較少,社會福利制度得以延續。近年來,外國移民湧入,社會風向似乎也在轉變中。

美國實施總統由人民直選的直接民主制,與多數歐洲國家的內閣制不同。直接民主制度下,政黨意識型態似乎會隨大選競選策略而逐漸改變,甚至出現兩大黨的地盤和意識型態互換的有趣現象。

南北戰爭前,代表南方蓄奴州的是民主黨。政治對手是輝格黨。由於輝格黨不團結,1850年代被共和黨取代。當時的共和黨主張「自由地權、自由勞權、自由人權」(Free Soil, Free Labor, Free Men),支持大政府主義,希望動用聯邦政府的力量廢除奴隸制度。此一時期的民主黨,則支持小政府主義,主張南方各州有權利保持奴隸制度。

1929年10⽉29⽇美國股市⼤崩盤,史稱⿊色星期⼆。當時銀行業與證券業沒有適當的區隔,股市崩盤演變成系統性金融危機,爆發銀行擠兌潮和連鎖倒閉,最後危機外溢至實體經濟層面和其他國家,釀成經濟大恐慌。當時碰巧是共和黨籍總統。由於無力解決經濟金融危機,1933年政黨輪替,改由民主黨籍的小羅斯福接任總統。

⼩羅斯福總統推動新政,在自由市場機制失靈的情況下,由政府積極介入⼲預社會經濟活動,被稱為「⾃由派」;⽽支持⾃由市場經濟的共和黨被稱為「保守派」。之後在美國「⾃由派」和「左派」變成同義詞;相對的是「保守派」和「右派」。所以,當時原本支持大政府解放黑奴的共和黨變成保守右派,原本支持小政府的民主黨反而變身成左派。共和黨的票倉逐漸由北方移往南方,民主黨的票倉則移往北方。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