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民主進步黨志工團隊 投身花蓮光復堰塞湖洪災清淤與重建之路

2025/09/27 22:24
2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守護家園:民主進步黨志工團隊

投身花蓮光復堰塞湖洪災清淤與重建之路

前線救援動員:台灣社會善心與「鏟子超人」的集結

照片

【花蓮/光復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台灣社會在面臨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時,總能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人溺己溺的溫暖。近日,花蓮光復鄉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引發嚴重的山洪洪災,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與家園損毀,泥流席捲之處,滿目瘡痍。在此關鍵時刻,各界愛心如潮水般湧入,其中一股充滿熱血與力量的志工隊伍,被譽為鏟子超人,他們在災變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一個尋常的星期五,前往花蓮光復的火車上擠滿了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志工,他們放下個人的週末假期,帶著最樸實的工具——鏟子,義無反顧地前往最需要他們的地方。這不僅僅是人力援助,更是對受災鄉親最直接、最溫暖的心理支持。可以預期,在接下來的週末,還會有更多志工投入,這股凝聚的善意與熱血,正是台灣人面對自然災害時最動人的寫照,也體現了互助共濟的社會精神。民進黨也堅定表示,「我們要陪伴災民一步一步把家園恢復原狀。」


民進黨志工體系補位:從中央到地方的持續投入

        面對突如其來的洪災,除了政府部門的快速反應,政黨的動員與支援亦是不可或缺的民間力量。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與地方公職人員迅速組成了志工團隊,持續投入到光復鄉的救災和善後工作中。這支隊伍涵蓋了多元的力量,展現了跨地域、跨族群的共同參與。

        參與的單位包括民進黨台北市黨部的成員,以及花蓮在地各鄉鎮的原住民幹部,他們深知在地鄉親的困境,共同加入到救援行動中。在地公職人員更是身先士卒,成為協調與服務的關鍵節點。包括張峻議長,以及民進黨籍的張美慧胡仁順林則葹三位花蓮縣議員,他們皆親臨現場,與志工們一同奮戰,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災民需求的即時傳達。這些在地力量不僅能更精準地掌握災區狀況,使得救援工作得以順暢進行,更是災民身邊最可信賴的依靠。

照片

救援挑戰與資源現況:淤泥清運的龐大人力需求

        在救災工作的初期階段,物資的供給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所幸,來自全國各界的愛心讓災區的物資供應目前仍算充足,各項生活必需品得以穩定供給。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救援的重心已完全轉向更為艱鉅且漫長的善後工作,特別是清淤工作

照片

        堰塞湖洪災過後,大量淤泥隨著洪水席捲而來,堆滿了街道和家戶內部。這些淤泥不僅量大,且性質黏重,猶如水泥般沉重,必須花費巨大的力氣,才能用最基礎的鏟子進行清理。這項工作不僅耗時,更是對體力的嚴峻考驗,光憑受災戶自身的力量難以應對。因此,災區目前最迫切、最需要的,已經不單是大型機具的支援,而是大量、持續不斷的人力投入。這也是民進黨及其志工團隊選擇「補位」的關鍵所在——在最需要人力之處,用汗水與力量,協助災民搬走壓在家園上的沉重負擔。


行政與黨部:分工合作,一切以救災為最優先

        救災是一項龐大且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中央、地方行政部門、政黨與民間力量的緊密協作,才能發揮最大效能。在光復鄉的救災工作中,民進黨清晰地劃分了行政與黨部的職責,確保救災工作的效率與全面性。

照片

        行政部門肩負著國家機器的主要職責,必須從宏觀角度進行調度和管理。這包括了協調資源公布相關措施、執行第一線的搜救搶救,以及後續基礎設施的會勘施工等專業且具公權力的工作。行政力量是整體救災行動的骨架,確保了硬體支援與整體策略的執行。

        而民進黨部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補位角色,主要聚焦於更貼近群眾、更具靈活性的服務工作。這包括了對災民至關重要的物資配送、直接而艱辛的清淤工作,以及將第一線的災民需求準確、迅速地傳達給行政部門,成為雙向溝通的橋梁。這種「行政主導、黨部補位」的分工模式,確保了所有資源和努力都朝向一個共同且明確的目標:一切以救災為最優先。透過彼此的協同合作、各司其職,救援工作得以更加全面、無縫接軌。


展望未來:堅定不移的家園重建承諾與努力

        堰塞湖洪災對光復鄉造成的衝擊是深遠且巨大的,家園的恢復與重建絕非一蹴可幾。民進黨在投入清淤工作之餘,也向社會與受災鄉親發出了堅定的承諾:「我們要陪伴災民一步一步把家園恢復原狀。」這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種承擔責任、持續陪伴的決心。

        即使在連假期間,當全國多數人享受片刻的休憩時,民進黨的志工團隊仍會繼續堅守在災區,持續投入努力。他們深知,家園的重建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從最前線與淤泥的搏鬥,到後續的心理支持與資源媒合,民進黨將與所有熱血的「鏟子超人」、在地公職以及行政夥伴一同,以實際行動證明,台灣社會將會團結一致,直到花蓮光復鄉的家園重新煥發生機。這股持續不斷的熱忱與陪伴,將是災民們走出洪災陰霾、迎向重建之路的最大力量。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