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牽田走標祖靈祭 維繫族親凝聚力

2025/09/25 10:57
25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竹林溪水水流聲

大肚山腳起厝瓦

拍瀑拉族的沙轆社

是咱的古名

祖先過海前賢開墾

為著子孫仔的生活

為著子孫仔的生活

父老兄弟姐妹啊!

大家鬥陣來打拚!

大家鬥陣來打拚!

為著沙鹿故鄉的好名聲

遠在四百年前,臺灣中部平埔拍瀑拉族,縱情遊獵於大肚山,這個勇敢剽悍的部落,曾經一統中部平埔族群,從大肚丘陵以西,沙鹿平原至海岸一帶,便是沙轆社世居之地。」

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徐毅振理事長:「過去的四百年來,荷蘭人來到臺灣,他們其實也來到臺灣中部,那因此知道我們中部地區,有一個就是跨越部落的,一個大肚王國的組織,那在這個大肚王國底下是,有相當多的部落,而後來到了清代,我們用社來稱呼它的組織,其實大致上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認知的一個,原住民的部落,那在這個大肚王國底下呢?在荷蘭人來到,中部地區的時候,他們打聽到從大肚王的口中得知,大約有十七、十八個社,那最多曾經有到27個社左右,那幾乎就是囊括,我們中部地區的各個地區。」

臺中市沙鹿普善寺,是現今平埔族群少數保有.傳統祭典的寺廟,每年農暦八月二號,是沙轆社祭祀的日子,後代子孫都會舉行祭祖活動

照片

臺中市沙轆社文化促進會 吳琨山理事:「今天的活動,我們叫祖靈祭,這是拍瀑拉族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祭典,它在固定的時間,在每年的八月二日,農曆的八月二日,都在這邊舉辦,一般也叫做豐年祭,然後更通俗的講法,就是番仔過年,它們這個意義非常重大,其實這個祖靈祭,它除了祭祀之外,之前也有辦走標,所以這個會期有時候要好幾天,所以我們叫做番仔走田。」

拍瀑拉文化基地 吳長錕主任:「番仔過年可以說是海線,最重要的一個民俗祭典活動,特別是針對平埔族,拍瀑拉族,拍瀑拉族在海線這邊,就五個部落,那唯一還有祭典,這樣的一個活動的,就是屬於沙轆社,那沙轆社在潘理事長,還有現在的理事長,還有所有後裔,他們其實做很多的努力,比如說開始去追溯,很多的文化的互證。」

臺中市沙轆社文化促進會 潘明燈執行長:「都在準備,一定要準備十五顆的飯團,五條生肉,五尾生魚,五塊豆干,所以以前都是五的倍數啦。之前有聽說,我們以前說的,一把手伸出來是五,就是一把手啦,可能是原住民,還是我們的說法,一把手就是五。可能用五的倍數,以前飯團是什麼,就是會去打獵,抓梅花鹿呀,以前都是在大肚山上有鹿,在那邊打獵,帶飯團去吃,以前的傳統就一直留下來。」

照片

拍瀑拉文化基地 吳長錕主任:「這五個傳說,事實上就是數字的概念,那他們說如果把你的手伸出來,就是會有幾個,12345,那原住民他們其實,很開心很快樂,他們對數字也許沒有,很明確去解讀它,然後要拜拜的時候,就說我們這裡有五個人,那我們就拜一把手,就是五個東西,所以他可能就有5塊豬肉,飯團要多一點,就比三次,他就會拜十五顆的飯團,那我覺得這個非常有趣。」

祭典我們準備飯團,和生肉,(再來就是肉),魚(年年有魚),(再來是豆干) ,(再來就是飯團),(酒倒下去),(這樣才覺得豐盛)

拍瀑拉大肚社 蘇莘族親:「大家好,我的祖先,以前也是住在這附近,我從大肚山的那一邊,我現在也是搬回來這邊住,不過我的媽媽,我其他的長輩,現在還在埔里的大肚城,大肚城母語叫hazan,那我們今天很高興,又可以回來我們沙鹿社,每年農曆八月二號都可以回來,跟我們的族親過年。」

照片

臺中市沙轆社文化促進會 陳香哖女士:「已經學十幾年了,老師會教我們就學,學會大家就跳,越跳越趣味,現在團員越來越多人跳,前面漂亮後面古錐,大家都漂亮。」

照片

參與活動計劃青年 倪華恩同學:「就是每年很傳統的一個祭典,就是可以一直持續到現在,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是希望文化可以傳承下去。」

參與活動計劃青年 劉緒宇:「然後就看到大家一起做那個,就是覺得還蠻感動的,就是很多時候,就是覺得因為之前都是在影片上面,或者是頻道上面看到,那這次第一次親身來的話,就覺得跟那個,還是要真的來一遍,才知道是有什麼樣的,一個氛圍感這樣子。」

臺中市立沙鹿高工 王介廷主任:「雖然我不是族人,但是我是在這片土地長大的,我家住北勢頭,那從大肚王國來看,其實它就是分佈在裡面,所以我覺得說,這個是很感興趣想說,可不可以藉由參加活動,然後一點一滴的,然後回到我的教職生涯,透過教育可不可以,跟文化做一個連結。」

照片

臺中市沙轆社文化促進會 吳琨山理事:「萬事起頭難,剛開始真的也不知道怎麼做,但是我覺得,這個理事長潘明燈,他真的很有耐性,而且他老實講,他也是對這個族群,真的是用心用力,因為從這個快要消失的這個文化,漸漸的有今天的規模,那之間的辛勞是可想而知。」

臺中市沙轆社文化促進會 潘明燈執行長:「拍瀑拉語已經斷很久了,沒有整句的,我們是希望慢慢把它建立起來,所以我們就慢慢能夠,讓一些孩子,或者是一些老師,能夠來學習這個拍瀑拉語,所以今年我們做有聲繪本,可以留下這個記憶,這個記憶放在裡面,看到這個Malau,就知道是阿嬤,Atau就是阿公,我們就知道了,慢慢的讓人有一個印象,一樣能夠推廣到學校,或是一些學校那裡,慢慢能夠把它恢復起來。」

沙轆社正積極恢復昔日語言,並將這項傳統過年祭典,申請無形文化資產,來維繫族親凝聚力,讓社會各界再次看見,四百年前拍瀑拉王國的榮景.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