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縱馬馳騁遊園地 百年變遷競馬場

2025/05/27 01:12
40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6
檢舉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馬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力與美的結合,自古以來都是主要的運輸工具,在日治時期,全臺設有多處競馬場,臺中南大肚山成功嶺附近,就設有一處標準賽馬場。

照片

國立聯合大學資工系 黃豐隆教授:「那時候日本統治臺灣,大概有將近三十年左右了,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在各方面,在臺灣的建設比較穩定了,這樣子,所以開始有一些,追逐一些休閒上、生活娛樂那方面的,所以他就從日本引進,一些競馬的活動到臺灣來,在臺灣各地都有,後來到了昭和11年的時候,大概1936年左右,那就整個競馬的活動,才遷到成功嶺這個地區,也就是現在我們,站的這個地方來,我們現在看的這個地方,就是競馬場的,北邊那個跑道的內側,這邊就跑道的,跑道就這樣一直過去,繞過來這樣子,內側就是跑道,後來因為土地,一些地權的改變,有一些經過公地放領之後,變成民間的地了,民間的地有一些地主,它這個地方的水源是利用,我們旁邊那個,知高圳的水灌溉的,因為它的土地,有點稍微略有高低起伏,所以有些地他們早期也沒有耕作,尤其是斜坡的,就給地方附近的民眾,來這裡耕作這樣啦。」

山頂巷在地耆老 張色參先生:「這裡是退伍軍人的,是這裡嗎,這塊從圍牆這邊,下面上去那些都是退伍軍人的,怎麼會是這個退伍軍人的,是國防部的還是什麼的?它以前是大同農場的,退伍軍人沒有發配月俸給他們,就分土地給他們,我想請問你一下,這個地方以前在做什麼的?競馬場的跑道,什麼跑道,競馬場的跑道,競馬場,你能跟我們解釋什麼競馬場,賭馬場啊。賭博場還是賭馬場,賭馬場(這樣喔),馬在跑我們來賭,賭那一隻跑比較快呀,賭博就對了(是啦),我聽我三叔在講,賭到我們田的副本,可以拿來這裡賭,有賭這麼大嗎?說可以拿來這裡賭這樣啦,你小時候住在哪裡,我住在這個而已,電線桿再過去一點,在那裡喔(這支電線桿再過去一點),你小時候的印象是怎麼,這裡是競馬場跑道在跑,馬在跑我們都站在角落,進來的角落站在那裡看,在那邊看這裡不就算是在跑道裡面了,對啦這在跑道裡面了,那個跑道一圈有多長,您知道嗎(好像1600米),1600米(對啦),這樣很長耶 ,我知道我三叔在那裡養馬,可能是養一隻還是怎樣,一個人養一隻,他那時是受聘日本人嗎?受聘競馬場(競馬場),我趕一隻羊上山去,以前就有馬,怎麼現在怎麼都沒有馬了,你趕羊上山他們不會趕嗎,會讓你上去嗎?跟人家趕他們一整群,人家整群我趕一隻,五歲時,那時候日本還沒倒,趕到日本倒的時候,怎麼馬寮都沒馬了這樣,馬就這樣沒了。」

照片

國立聯合大學資工系 黃豐隆教授:「我想成功嶺這三個字,對在六零年代到八零年代,它是一個對臺灣絕大部分,有一半以上的男生,都曾經在這邊,有受訓、寒訓或者暑訓,或者新兵訓練,所以成功嶺對很多,當兵的記憶是非常深刻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成功嶺,它經過時間的一個淬煉之後,現在它慢慢的角色也在轉變。」

照片

山頂巷在地居民 林饒平先生:「這個圍牆裡面都是,以前的成功嶺,它的圍牆很矮,它旁邊有一條圳溝,知高圳,從欄杆那個地方過來,我聽老一輩就是說,以前這裡是有鐵絲網,鐵絲網在這裡的時候,看進來裡面就是跑馬場,所以他們以前的跑馬場,就是差不多在這裡面,跑到你們剛剛去的,那個活動中心那裡,它這個跑馬場,為什麼這裡會設跑馬場,大概是在做什麼的,那時候日本時代,因為他們要戰爭,所以他們有一些(養馬),有些地方需要馬,所以他們才會有個養殖的,訓練什麼的,變成這樣,也可以很多觀眾來看,它是養殖的地方不在這裡,它可能比較裡面那裡,鐵絲網旁邊,就是一般的民眾,可以在外面看他們跑馬這樣,所以這裡是它的外圍就對了,這是屬於一個跑道而已,真正核心不是在這個地方,可能在他們的成功嶺裡面,所以你們當時來住這裡之前,你們來這裡的情形是如何?本來這裡以前是一個,退輔會屬下的一個彰化農場,它就是專門輔導,這些退伍軍人自謀生活,它就是來這裡輔導他耕田,讓他可以自理生活。」

照片

國立聯合大學資工系 黃豐隆教授:「我從日治時期,開始的一些地政資料,可以看到最早這個地區,叫做臺中畜產的,然後慢慢變成,我們看到有,這個地方有退除役官兵進來了,退除役官兵有,苗栗的大同農場,然後後來又變成了,彰化農場,然後彰化農場之後,後來可能土地有,利用公地放領的方式,由當時在這邊服務的,這些榮民,利用公地放領的方式,符合一些條件之後,再把它認養下來。」

西寧國中 陳祈卿前主任:「整個成功嶺,它的阿兵哥都從那個缺口,再走圍牆旁邊有一條路,一直沿著圍牆到山下,那一條路水災的沖壞掉了,到後來封掉,整個學田村就沒落了,你看知高圳在這裡啦,這條知高圳,有流過我們的競馬場(有),就一直過去,到最後競馬場用水泥封起來,變成在它下面,在它上跑馬(它沒轉彎),知高圳有個缺口,還有一個門對了,讓人出入,本來沒有衛兵後來增設衛兵,都會讓我們走,我們就走去大操場,再從師部,師部就是指揮部,以前高爾夫球場那邊,到旭光國小,差不多省掉一半的路,從這邊去再繞到下面去,就是說直接走過營區就對了,對對我們差不多,國小三四五六年級,都走那條路去上課,他們軍方不會禁止嗎?不會不會小孩子會給過,還會回來也是這樣(對對),這樣很快近很多。」

國立聯合大學資工系 黃豐隆教授:「競馬在臺灣過去並不存在,雖然說這個部分,是在過去的一段歷史,但是也可以看出土地的,包括這個從土地的,一個政策的改變,比如說有公地放領,或者是三七五減租,一直到後來農場的經營,一直到民間擁有,購買這個國有土地,所以它其實是,從這個地權的角度來看的話,其實這個變化非常大。」

照片

臺中競馬場的消失,不只是空間的轉移,更是城市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也許我們無法,再聽見賽馬奔騰的嘶鳴聲,但這段競馬場的歷史,仍值得我們細細追尋與回顧。

公民記者  李安豐臺中報導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