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世紀洪災揭密:馬太鞍溪為何倒灌光復?地勢、堤防與洪流交織的致命巧合

2025/09/25 07:13
30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世紀洪災揭密:馬太鞍溪為何倒灌光復?

地勢、堤防與洪流交織的致命巧合

照片

【花蓮/光復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花蓮縣光復鄉,2025年9月23日 – 一場堰塞湖造成的水災,讓花蓮光復市區陷入前所未有的浩劫。當外界將目光聚焦於上游堰塞湖潰堤的驚人水量時,專家與地方人士深入調查後發現,這場「倒裝水」災難並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地理、水利因素交織而成的致命巧合。其中,馬太鞍溪南岸堤防的設計缺陷,被視為這次洪水倒灌、重創市區的關鍵元凶。

堤防斷點形同「引水道」:730公尺開口成洪流缺口

        在這次淹水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馬太鞍溪南岸新舊不一的三段堤防。這三段堤防並非連續,而是存在長達730公尺的巨大開口。從空拍圖來看,新舊堤防加強處的高度分別為140公尺、130公尺與125公尺,而最大開口處的底部標高僅有137公尺。雖然在正常溪水流向(自西向東)下,這兩處開口看似無礙,然而,當上游堰塞湖潰決,數千萬立方公尺的洪流挾帶土石瞬間沖入馬太鞍溪床,情況便截然不同。

       當溪床水位瞬間飆升至140公尺,達到或甚至超過新舊堤防的高度時,這730公尺寬的開口瞬間成為一個巨大的「引水道」。狂暴的洪水不再遵循常理,而是從這個缺口灌入堤後,接著沿著地勢一路南下,朝著台九線奔騰而去,最終衝進約一公里外的光復市區。這場「倒裝水」的致命路徑,正是由這看似不起眼的堤防斷點所決定。

照片

光復市區「南低北高」:罕見地勢加劇淹水困境

        若僅有堤防缺口,洪水或許不至於造成如此嚴重的災害,但光復市區特殊的地勢,無疑為這場災難火上加油。與花東縱谷普遍「南高北低」的地理特徵相反,光復市區呈現出罕見的「南低北高」地勢。北方香草場部落的標高約為130公尺,而市區標高僅120公尺,尤其在人口最稠密的糖廠附近,地勢甚至降至118公尺。這種地勢差異,使得由北方倒灌而來的洪水得以毫無阻礙地長驅直入,並在市區形成一個巨大的水窪。


三溪匯流:馬太鞍溪、大興溪與加濃溪的夾擊

        除了馬太鞍溪的倒灌,光復市區還面臨來自其他溪流的夾擊。西南方的大興溪以及南方大巴塱與市區之間的加濃溪,在暴雨期間同樣會帶來可觀的洪水量。當馬太鞍溪的倒灌水、大興溪與加濃溪的洪水同時湧入,光復市區彷彿成為一個被三面夾擊的「盆地」。大量的洪水難以有效宣洩,最終將整個市區灌飽,形成一片難以退去的廣闊水域。

        值得一提的是,光復市區鐵路以西的山麓,自古以來就是馬大安濕地。這片數十公頃的濕地,平均標高約為120公尺,與光復市區地勢相仿,這也再次印證了該地區特殊的低窪地形。地方文史工作者指出,這種「南低北高」的地勢是光復鄉自古以來的自然樣貌,雖然是當地生態的重要特徵,但也註定了其在面對極端降雨時的先天弱點。

兩大解方:疏浚堤防或另闢疏洪道

        面對如此複雜且多重的淹水成因,如何有效解決光復的「倒裝水」問題,成為地方政府與水利單位刻不容緩的任務。專家提出兩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照片

        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方式,便是加強馬太鞍溪的疏浚工程。透過定期且大規模的河道清淤,使馬太鞍溪的最高水位能夠有效降低至120公尺以下。這不僅能提升河道的通洪能力,也能從根本上減少洪水漫堤或倒灌的可能性。

        其次,為了更長遠地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強降雨,另一項方案是考慮在馬太鞍溪北岸另闢一條疏洪道。這條疏洪道可以斜向穿越中心埔地區,將部分洪水分流導入花蓮溪,如此一來,便能有效減輕馬太鞍溪在洪峰時期的壓力,避免洪水直接衝擊光復市區。

        這場世紀洪災,讓光復鄉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也為人們敲響了警鐘。透過深入檢討與分析,釐清地勢、堤防與洪流之間的致命關係,將是未來防災規劃的重要依據。無論是加強疏浚或興建疏洪道,這些努力都旨在讓光復鄉在未來面對大水時,不再被動承受,而是能主動防禦,守護家園。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