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戰役:揭開光復堰塞湖危機背後,跨部門聯手守護家園的真相
無聲的戰役:揭開光復堰塞湖危機背後
跨部門聯手守護家園的真相
【花蓮/光復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當花蓮光復地區的居民與關心家鄉的人們,因堰塞湖的潛在威脅而心懸一線時,許多人心中充滿了疑惑:「為什麼什麼都沒做?就讓堰塞湖這樣潰堤?」然而,在公眾視野之外,一場集結了政府部門、學術專家與無名英雄的無聲戰役早已全面展開。從七月發現至今,各單位如何以科學評估為基石,用日夜不懈的行動,在看似平靜的表面下,為光復地區構築一道堅實的防線。

堰塞湖危機下的縝密佈局:從初步偵測到跨機關應變
這場應變的序曲始於七月下旬,當各界對馬太鞍溪流域的動態尚無明確概念時,相關單位已憑藉初步偵測與空勘,發現了堰塞湖形成的跡象。從 7月21日至7月26日,堰塞湖的初步偵測與跡象確認工作悄然進行,為後續的應變行動奠定了基礎。緊接著,在 7月26日至7月31日 期間,空勘啟動、量體建模與風險初評工作迅速展開。在確認堰塞湖的存在後,一個跨機關的應變小組迅速成立,並立即啟動航測建模與初步風險評估,試圖在第一時間掌握這個潛在威脅的全貌。

進入八月,應變工作進入了機制建立與跨機關協調的關鍵階段。在 8月1日至8月7日 期間,相關單位完成堰塞湖的量體估算,並初步判定其壩體穩定指數(DBI)為1.8,顯示壩體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基於這一科學數據,下游的預警與疏散方案雛形被規劃出來。隨後,在 8月7日至8月12日 期間,應變小組與地方政府進行了深入研商,並多次召開專家會議,對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了反覆評估與討論,並落實了預防性疏散的決策。
科學為先的應變決策:專家共識與風險情境滾動調整

公眾的擔憂集中在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不先讓水流掉一些?」然而,這一看似簡單的解決方案,在專家評估中卻被判定為不可行。在 9月17日 舉行的「馬太鞍溪疏散撤離因應對策研擬及推動研討會」上,專家團隊明確指出,短期內的壩頂工程,包括降挖、爆破或虹吸等措施,均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與風險,甚至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潰壩事件。因此,這些高風險的工程方案在當前階段被評估為不可行。

專家們的整體研判要點,為整個應變計畫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他們在 9月17日 會議後,更新了風險情境,將「最可能情境」從極端潰壩事件,調整為「晴天溢流、下切約50公尺」的沖刷型事件。儘管如此,各應變單位仍被要求隨時備妥極端潰壩的備案,以避免低估高衝擊的尾端風險。初步判斷,壩體目前狀態為「穩定」,但在溢流期間,仍存在沖刷破壞的風險。若在極端條件下發生潰決,洪峰抵達下游重點保全點的時間將非常短暫,約在40至60分鐘之間。這也凸顯了預警監測與下游防護的優先級。

生命線的構築:從遙測補強到細胞廣播的實戰演練
面對堰塞湖的潛在威脅,建立一套高效且精準的預警系統,被視為保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生命線」。在這一點上,農業部同仁的貢獻無可取代。冒著生命危險爬進山裡裝設監測系統的堅定身影,是這場無聲戰役中最令人動容的畫面。正是這些無名英雄的努力,使得預警系統真正發揮了效果。在 8月18日至8月20日 期間,空勤總隊協助在壩頂裝設了精密的數位水位計,大幅提高了數據的回傳頻率與判讀精度。同時,監測數據面板也被公開,並在各應變單位間共享,確保決策者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最準確的資訊。

為了讓預警資訊能夠及時且無遺漏地傳達給每一位居民,各單位進行了實戰化的演練。在 9月12日至9月15日 期間,相關單位預告將在 9月16日 於光復、萬榮、鳳林警戒區發送「細胞廣播(CBS)測試警訊」。這項演練的目的是為了檢核訊息的送達效率與通報準確性,避免在真正的危機時刻出現資訊落差。儘管演練後發現部分區域收訊不佳,但這也為後續的系統優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根據NCC的建議,應變小組擴大了基地台的框選範圍至河道兩岸約5公里,並建立了精準的保全戶電話通報機制,以補強廣播系統的不足。
跨部門協作的關鍵時刻:全員總動員與滾動式應變

這場危機的應變,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是對跨部門協作能力的嚴峻考驗。在 8月12日至8月14日 楊柳颱風期間,應變小組啟動了最高層級的預防性疏散與跨機關研判。在各單位的通力合作下,當日完成了259戶、697人的撤離,將潛在風險降至最低。在颱風過境後,經研判壩體暫時穩定,警戒得以解除,但即時監測與整備工作並未因此鬆懈。

隨著應變工作的持續推進,農業部在 8月27日 正式成立了「專案小組」,明確分工為壩體、工程與疏散三小組,並訂定了清晰的時程表。在專案小組的首次會議中,明確要求在十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梁保護,並持續精進監測與對外溝通。學術單位的力量也在應變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 9月3日,東華大學防災團隊根據陽明交大防災研究團隊的分析結果,製作了第一版的村里避難疏散圖與GIS監測紀實地圖。而在 9月20日,這張避難疏散圖根據最新的風險評估與專家共識,更新至第二版。
無名英雄的堅守與付出

重點是不僅僅在於羅列事件的發生與應變的過程,更在於向那些在背後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們致敬。他們或許沒有被鏡頭捕捉,沒有被媒體報導,但正是他們在山林間的艱苦付出,在會議室裡的不斷研討,在風雨來臨前的果斷撤離決策。
在光復堰塞湖的議題上,社會各界或許曾有過質疑與不解。但真相是,在看似平靜的背後,政府與專家團隊早已投入了無數的心力與資源。從堰塞湖的初步偵測、到壩體穩定的科學評估,從預警系統的架設、到疏散演練的實戰檢核,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對人民生命財產的深切關懷與專業態度。這是一場無聲的戰役,也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考驗。圖/截自中央防救災中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