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青年假日返鄉開書店 打造文化據點
【記者陳安婷/彰化縣北斗鎮報導】在彰化北斗,有一間從1950年代留下來的老宅,經過整修後成為一間書店。屋內保留木頭結構,牆面盡可能維持原樣,讓老屋保留原有的樣貌。這裡是「有冊店」,由胡允強、侯欣妘與謝三進共同經營。他們利用假日返鄉,親手修整這棟年久失修的老屋,結合在台北從事出版、行銷與媒體工作的經驗,逐步規劃、打造這間書店。從添置木門、鋪地板到修建庭院,把空間整理出來,讓這棟屋子再次成為人們會走進來的地方。
書店負責人胡允強是北斗在地人,大學主修教育學系,畢業後從事行銷與企劃工作。從學生時代他就特別關注家鄉的老屋與街景變化,即使在台北工作,返鄉時也持續觀察北斗的空間樣貌,心中一直有想為地方留下些什麼的念頭。2023年,他看見一間從2020年以來一直沒租出去的老宅仍在招租,便把地圖和照片傳給謝三進,只說了一句:「這間在出租。」謝三進就明白,這不是隨口一提,而是一次行動的開端。
胡允強與謝三進兩人從國小開始就是感情緊密的多年好友。謝三進長期在台北從事媒體工作,自認對故鄉的情感總是帶著一點距離,形容自己像「旁觀的角色」,但是這一次,他決定走進其中一起參與。謝三進認為,這裡雖然不是他們成長的房子,但也許可以開始一些新的故事。
有冊店的企劃侯欣妘是胡允強的太太,雖然她有出版業相關的工作背景,但是她坦言一開始並不支持開書店,因為知道這是一條不簡單的行業路線。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討論與溝通後,最終還是認同了這個計畫,因為她認為如果不做,先生可能會後悔。侯欣妘說,他們盤算過生活支出,覺得還能承擔有限的風險,便決定一起試試看。
三人在書店的角色分工明確。胡允強處理空間整修、財務與行政,是主導計畫的核心;侯欣妘負責書店的選書與企劃,也經營日常營運與社群溝通;謝三進則協助兩人之間的支援與協調。三人目前都仍在台北工作,因此無法長時間駐點北斗,書店的營運只能依靠他們在週末或連假返鄉時親自處理,像是空間維護、書籍補貨或活動籌備,都得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營業時間也因此受到限制。
透過文學來認識台灣文化
有冊店的書架上以台灣文史、親子繪本與史地類為主,內容混合新書與二手書。侯欣妘表示,選書的原則是希望讓人們能透過閱讀去理解自己的生活、土地與情感。她曾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熟悉各類出版品的調性,也與幾位長期配合的書商合作進書。二手書多來自熟識的供應商與個人收藏,新書則會根據當下想談的主題進書。例如: 2025 年二月底策劃的「台灣史」書展,便挑選了從大眾讀物、歷史小說到圖像式書籍等不同類型的台灣文學作品。像是《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以北埔茶商的家族歷史為基礎所寫的書籍;《島之曦》則是講述日治時期醫療與台灣社會運動的小說。
從侯欣妘推薦的書單中,可以看出有冊店想建立以「台灣文化」為主的風格。像是以林獻堂日記改寫的歷史繪本《旅途》,透過圖像與文字讓在地歷史進入日常;同志作家陳俊志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談家庭與性別認同;還有描寫醫師賴和一生的圖像傳記《兩撇喙鬍醫生賴和》。侯欣妘認為,這些都是可以讓讀者從閱讀出發,去了解台灣文化的作品。在未來,她也希望書架上能逐漸增加更多來自彰化的在地創作者與出版品,讓地方創作在書店中被看見。
屋子的重生 也喚起童年的記憶
老房子的前屋主是一位很喜歡小孩的奶奶。侯欣妘分享,住在附近的鄰居和他們說,現在五、六十歲這一輩的人,小時候常常會來到這間屋子玩,這裡是他們放學後經常待的地方。有人一走進書店就非常興奮地喊著:「一模一樣,這裡以前我們都會來!」那位鄰居說,當年大家都在這裡玩,現在看到屋子變成書店,感覺非常特別。
↑有冊店整修的前後對比。製圖/陳安婷
↑有冊店整修的前後對比。製圖/陳安婷
↑有冊店整修的前後對比。製圖/陳安婷
在書店整修期間,附近的鄰居會經常來幫忙監工,看看裝潢進度,也會分享他們記憶中屋子的模樣,而鄰居們有時提出的整修建議也會被納入考量,讓老屋保留更多原來的細節。開店之後,門口時常有熟人經過,會停下腳步進來看看屋子變得怎麼樣了。屋內的變化讓不少人重新踏進這個曾經熟悉的空間,也喚起了一些人的童年記憶。
屋裡也保留了一台當年的老電視,是從樓上雜物堆中搬下來的,原本他們也沒特別注意這台電視的狀態。當鄰居看到時,一眼就認出這是當年屋裡的那一台,他們非常驚訝,沒想到這台電視竟然還在。
在有限的條件下 做出屬於北斗的文化空間
因為現在三位共同合夥人都還在台北工作,書店主要在假日返鄉時營運。有限的營業時間,是目前最直接的挑戰。侯欣妘說,有冊店的開店方式不像一般企業那樣具備完整的商業模式或財務規劃,某種程度上是「邊做邊走」,一方面抓預算,一方面摸索節奏,盡可能不要讓它變成一個負擔。
她也坦言,自己並沒有對這間書店抱持「一定要長久存在」的期待。相較於穩定經營,她更重視的是是否能在每個階段保有彈性,不被財務與日常壓力推著走,還能做出真正有意義的內容。
雖然現階段資源有限,他們仍希望書店不只是一個賣書的地方,也能容納更多交流與連結。像是今年四月底,有冊店邀請了旅居海外的北斗藝術家黃盈睿,在書店內二樓舉辦繪畫刺繡展「狐言貓語」。除了持續調整書架內容、累積選書經驗,未來也希望能辦更多不同的講座、放映與合作展覽,使書店成為社區裡閱讀與交流的文化據點,進而讓更多人透過書店重新認識與接觸北斗這塊土地。
採訪側記:
印象中這是我第一次來北斗,以前來彰化只有在市區,所以這次的採訪對我來說很新奇。有冊店的大家都相當友善,在訪談的過程中創辦人們分享了許多這家書店的創立過程,每一步都非常不簡單,並且每一個細節都是用心去打理。如果來彰化旅遊,這是一個很值得來的文化據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