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央行延長換屋期限,民眾真能受惠嗎?

2025/09/09 23:15
7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央行延長換屋期限,民眾真能受惠嗎?

中央銀行於 114 年 9 月 8 日公告,調整實質換屋自住者的協處措施:

原規定要求換屋者在 1 年內必須出售原有房屋並完成產權移轉,否則將喪失寬限期等優惠。由於近期房市交易降溫,出售時間普遍拉長,央行決定將期限延長至 18 個月,適用於 113 年 9 月 20 日(含)以後錄案的貸款案件。此舉針對第 1 戶與第 2 戶購屋貸款分別修正規範,並要求借款人簽署切結,違反者仍須承擔違約後果。

照片

圖片示意說明:央行延長換屋期限讓喚屋需求民眾鬆了一口氣(照片提供:義居雅舍)

一、政策出發點:管制與需求間的平衡

中央銀行在 113 年 9 月第七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初衷是避免資金過度湧入房市,遏止投機炒作。但隨著房市交易逐漸降溫,許多真正有「自住換屋需求」的民眾反映,舊屋出售時間拉長,或因貸款撥款程序延誤,導致難以在一年期限內完成交屋。此次將「出售原有房屋期限」由 1 年延長至 18 個月,正是央行在「維持信用管制」與「減輕換屋壓力」之間取得的折衷。

二、政策影響:短期舒緩,長期有限

這項措施對市場的直接影響在於「緩衝期」的延長,讓換屋族有更多時間籌措資金、完成交易。這在當前房市交易量縮、交屋時間普遍拉長的背景下,確實提供了實質便利。對於原本擔心「買新屋後賣不掉舊屋」的家庭,18 個月的緩衝無疑是關鍵的安心劑。

然而,從整體房市角度觀察,此舉並非鬆綁信貸管制,而只是針對部分個案增加操作彈性。換言之,它不會掀起大規模的購屋潮,也不可能扭轉房市下行的趨勢。市場主調仍取決於總體經濟景氣、人口結構變化與薪資所得能否追上房價。

三、銀行態度:門檻仍在,資金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仍需依照「授信 5P 原則」審核貸款(People、Purpose、Payment、Protection、Perspective)。加上當前金融機構普遍謹慎,資金流動性有限,換屋族即使享有期限延長,仍可能在貸款成數或核貸速度上面臨挑戰。換言之,這項政策雖然「給時間」,卻不一定「給資金」。

四、民眾受益:誰是真正的贏家?

這項措施的受益者主要是「先買後賣」的實質換屋自住族,他們在市場低迷期最容易受困於資金鏈。但這群人本身通常已具備一定的財務能力與資產,能購置第二間房屋並承擔過渡期貸款壓力。反觀首購族、年輕家庭,並未因這項措施直接受惠,甚至可能因市場資金仍流向換屋族,讓首購需求邊緣化。

因此,此舉更像是一項「維穩措施」,避免少數換屋家庭因資金壓力出現斷層。

照片

圖片說明:中央銀行實質換屋自住者協處措施矩陣分析表

五、長遠觀察:政策仍需結合住宅正義

央行政策的微調,顯示出主管機關對房市動態的精準掌握與務實回應。然而,若要真正改善居住問題,除了金管面的調整,更需要與「住宅政策」配套銜接,例如:

  • 推動中古屋流通市場的透明化與效率,縮短交易時間。
  • 落實虛坪改革與老屋更新,讓民眾換屋選擇更多元。
  • 結合租稅與補貼工具,保障首購族與弱勢家庭的居住權益。

六、結語

央行此次延長換屋期限至 18 個月,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換屋自住族的壓力,也傳遞出「政策不是僵化的,而是會回應民意與市場變化」的重要訊號。然從結構上看,它更偏向技術性修正,而非實質改革。

換屋族因此獲得時間上的緩衝,但對大多數民眾而言,房市的高房價與低所得落差,仍舊是難以逾越的鴻溝。此措施或可視為「雪中送炭」,卻談不上「雨後天晴」。真正的受益者,恐怕依舊是財務條件較佳的中產與資產族群,而非所有有居住需求的國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