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史料,不該被丟進垃圾桶
照片

今天早上整理辦公室垃圾時,意外在垃圾桶裡發現幾段膠卷。撿起來一看,才驚覺原來是我早年的運動影像。不知道是哪位志工在搬家時,沒有詢問就隨手丟掉了。
這讓我想起,早年在環保聯盟工作的時候,已故綠黨元老賴芬蘭曾告訴我一件事:綠黨創黨時,與環保聯盟共用辦公室。有一次搬家,不知道是哪個工作人員,居然把綠黨所有的原始資料通通丟掉。說起來,他仍是心痛又跳腳。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 NGO、社會運動圈子裡屢見不鮮。許多不知情的同仁,覺得標語、布條、衣服、紀錄都「不重要」,沒有經過同意就清理掉;或者主管更換,就乾脆抹除前人的紀錄。運動失敗時,大家心灰意冷,更常見整批資料被棄置。缺乏保存意識,讓許多珍貴的史料就此消失。
我因長期參與文化資產與社區營造,更清楚明白:任何一件標語、任何一個布條、任何一份文件,都是時代的見證,是後人理解社會運動的拼圖。少了一塊,歷史就出現缺口。
記得在環盟時,有一年一位荷蘭的博物館人員來台灣,專門收購與收藏公民運動資料。從那一刻起,我更意識到:保存自己國家的運動史料有多麼重要。此後,只要我離職,就一定會把自己手寫的抗議標語帶走。抗議現場結束時,即使標語被雨淋濕或破爛,我也會帶回家曬乾保存。因為那是生命與事件的結合——自己不收藏,別人不會懂得收藏。
最諷刺的是,今天早上我才在垃圾桶裡看到被遺棄的史料,下午我開的會議,主題竟然正是「搶救公民運動史料」。
這種荒謬,再次提醒我們:運動史料不是自動保存的,它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守護。
每一場運動,都是一段歷史。請不要讓它們隨垃圾消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