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重啟核三公投結果的解讀
8月23日重啟核三公投結果,同意票與有投票權人數之比為21.7%,未達25%門檻,沒有通過。這樣的結果,與2018年郝龍斌所提,反對進口日本福島核食公投的結果一致,都是反核一方獲勝;那一次公投的同意票與有投票權人數之比為39.4%。
本次公投的投票率只有29.5%。很多人覺得這次公投的議題沒有意義,所以不想浪費時間去投票。依照選委會公報,這次公民投票的題目是:「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說實在的,已經用了40年的核能發電設備,不但老舊過時,且各項安全設計應該也無法符合現在的安全標準,連建築物也已經進入都更年齡。就好比老爺車要上高速公路,會有主管機關官員敢於「確認無安全疑慮」嗎?
比較令人在意的是,這一次擁核的同意票達434萬票,而2018年公投同意進口日本福島核食的票數是223萬票,顯示不在乎核能幅射的票數大幅增加了211萬票。而這些增加的擁核票數,將近70%來自六都。其中,新北市增加39.5萬票最多,其次臺中市增加38.9萬票,再其次桃園市增加25.1萬票、臺北市增加19.6萬票、高雄市增加13.3萬票、臺南市則增加10.3萬票。
我覺得這應該是熱島效應帶來的影響。冷氣電費的負擔,已經重到讓有些人改變主意,盼望使用核能後可以降低電費負擔。幅射問題就以後再說吧!
看看今天(8月25日)中央氣象署預報資料,雙北高溫36度,高出宜蘭4度。桃園高溫還可能達到38度。為什麼會這樣?同樣臨海,有海風調節。只是宜蘭空曠,吹得到海風。雙北和桃園地區則高樓聳立,海風吹不進市區。市區冷氣機排出的熱氣,也沒有自然風可以吹散,整個都會區變成一個大燜燒鍋。
為了解決熱島效應問題,依據商業周刊報導,新加坡啟動「冷卻新加坡計畫」,建造一套區域冷氣中央系統,目前號稱世界最大的中央冷卻設備,管線長達5公里。它就埋在濱海灣金沙酒店下方五層樓。地底下,兩臺大型冷卻機械,可以把水降溫至4℃,再透過幫浦及絕緣管線送到周遭的高樓,為濱海灣金融區、娛樂區及住戶等27棟大樓提供冷氣。當水溫升至14℃時,就會再度被回送去中央設備,重新冷卻。
大臺北捷運系統串連大片的地下街,應該是最適合優先推動「冷卻大臺北計畫」。只要想辦法不要把冷氣系統散發出來的熱氣,在都會區排放。散熱設備移到空曠的海邊,甚至用海水冷卻,就可以大幅減緩熱島效應。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