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誠信就是對法治最大的傷害
上個月底,「加熱菸通過審查」的消息一度讓許多吸菸者與關心公共政策的民眾以為,市場終於能迎來一個更透明、合法的選擇,但現實卻是一場空;雖然主管機關對外宣稱審查通過,但實際上卻以各種名目拖延進口與販售,導致加熱菸至今仍無法在市面上購得。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矛盾政策,不僅破壞了法治精神,更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信賴與基本權益。
首先,從法治角度來看,法律的核心價值在於確定性與可預期性。依現行規範,加熱菸產品只要通過審查,即可合法進口、製造與販售,這是一個明確寫在法條裡的程序保障;然而,主管機關卻在審查通過後額外設下多項限制,甚至暗示「短期內不會上市」,等於是行政部門自行架空法條,將「合法」變成「假合法」。一旦政府習慣於這種「不執行或選擇性執行」的態度,法治將淪為空談,民眾無法再對制度抱持信心。
其次,消費者權益也在這場拖延戰術中被徹底忽視。許多菸品使用者原本期待透過合法管道購買加熱菸,但政府一方面宣布「合法化」,一方面卻讓市面上沒有任何正規商品,這種落差是對消費者的欺騙,並強迫民眾繼續依賴紙菸,或轉向來源不明的水貨與黑市產品,這不僅違背了「消費者選擇權」的基本原則,更讓安全保障蕩然無存。
再者,政府的不誠信會帶來長遠的負面效果,因為政策公信力一旦崩解,社會就會陷入更深的不信任。若今天是加熱菸「合法卻買不到」,明天是否可能有其他產業「核可卻不准上市」的產品?試問,還有哪個企業會願意投入時間成本,認真遵循審查程序?又有哪個消費者會相信政府口中的「保障」?政策如果變成一場沒有誠意的遊戲,最後受害的不是特定群體,而是整個社會的法治基礎。
回歸核心問題,政府應該明確表態,若既有法條明訂「通過即可上市」,那就應該依循制度落實,不應再找藉口拖延,因為民眾要的不是模糊態度,而是清楚、可信的政策執行。
「合法卻買不到」的荒謬現象,是對法治的踐踏,也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若政府繼續放任這種矛盾狀態,不僅讓黑市壯大,更將失去社會最基本的信任。唯有回到誠信執政、依法行政,才是尊重民眾、守護制度的唯一出路。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