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難魂顛倒 遺憾如影隨 無處可迴避 從南三段遇颱風2資深高山嚮導死亡談起

山難魂顛倒 遺憾如影隨 無處可迴避 從南三段遇颱風2資深高山嚮導死亡談起
※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謂君子為與不為之道也!《孟子》」惡劣天候登山,「為與不為」都是一種攸關生死問題的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明知不可為而「賭」之,絕多數不會有全贏或預期好結果。登山,何苦以命賭山頭? ※
颱風天不宜入山,此乃常識也是規定;颱風天但人已在山,這是無奈,若撤退不及,也只能自求多福了?常識,是教訓的總結;無奈,是不期而遇的苦楚。爬山遇到了颱風,處荒郊野外又無山屋可避難,此時你又能怎麼辦呢?咬定颱風難放鬆,立命原在隱岩中,百無聊賴狂摧殘,任爾東西南北風!從人類登山經歷看來,深入崇山峻嶺間,遭遇到極惡劣天候時,似乎沒有多少登山客能幸免於難?從這次楊柳颱風天還在南三段裡奮戰的3人隊伍之慘痛教訓,登山界似乎不該以「不在其境」的局外人來「消費」亡者的態度,或來論說543。但是對山難事件的消極漠然,並無助於實務的警惕或改善。這南三段,百岳老查純興趣地去走了4趟,也曾在這可樂可樂安山頭被打翻的滾燙開水燙傷大面積的腳踝,慘痛經驗歷歷在目。是以,百岳老查以沉痛的心情來談論此事,希望對登山界起點反思作用?山難之道相通,一通百通,文長細讀,檢點其中教訓,或可收警惕、防範之效?
1.本次3人南三段顯然是由近3輪百岳且是高山嚮導的70歲陳姓阿公所主導,配以已2輪百岳且是特搜義消的63歲詹女,「護衛」著這位已登完百岳60座的8歲小弟弟「撿山頭」?有計畫地想讓這小弟弟早日「完百」的用心可以理解,也該予以佩服與支持。只是,颱風折雙翼,令人不勝唏噓!
2.本次行程安排10天,算是較標準的行程(一般是9天或8天,得看腳程、天候與路況而定),若是0812日(入山第5天)中午以前到達可樂可樂安山頭,也是正常的腳程,而楊柳颱風在0813日清晨暴風圈已觸陸,在標高3525公尺的可樂可樂安山上應該於12日下午或入夜時就可明顯感受到颱風的威力,此時正是考驗這支隊伍的應變能力,唯一辦法就是在天黑前找到背風安全棲身之地,而不是紮營在開闊草原坡上與颱風對決?不知其紮營地在哪,這是生死的關鍵一步!
3.氣象署說,這次颱風有機會出現14級強陣風,並強調「這不是開玩笑的」,而在高山四無遮攔草原坡上,風力有可能超過15級或更高的強颱水準,這風力幾乎沒有市面上販售的帳篷可抵擋?若真用帳篷來抗颱,那將是極大的失策?
4.在12日晚上極可能帳篷就撐不住了,或已被嚴重破壞而進水,大人為了保護小孩,除了讓自己多淋點雨之外,在風雨夜還能做些什麼呢?隔天13日颱風正式登陸,高山上的慘況可想而知,前一天晚上,大人極可能已有失溫現象,加上13日一整天的持續失溫煎熬,生命力儼然已嚴重流失?難怪14日、15日隊伍都沒移動、沒作為,顯示大人已無餘力再續行(14日的日夜也可能還有風雨),待15日恐怕2位大人已「奄奄一息」了?(據悉,詹女先體力不支,失去生命跡象;隨後陳男獨自護孫,但仍不敵低溫,漸失意識 )
5.16日早上,小孩已叫不醒大人了,覺得事態嚴重而帶著阿公手機到之前阿公對外聯絡的位置,對外求援。約在午後時分吊掛下山送醫,到醫院時2位大人的衣服全濕,鞋子裡面「都是水」,可見失溫到連排除鞋裡的水之力氣也沒了,這樣「惡性循環」的失溫,命還保得住嗎?
6.爬山並不難,難在於狀況之妥適處理。入山前夕似已有颱風動向之訊息,入山後就更應該隨時掌握最新颱風動態,給隊伍爭取一些時間來因應。只可惜讓隊伍走到一片大草原坡一帶,相同的應變時間也被縮短了,因此造成一連串的負面效應出來,處置起來就更加棘手?天災乎?人禍乎?而竟已乎!
7.關鍵時候,隊伍剛好走到這個不著村店的半程上,前進不能、撤退也不可的尷尬處境,也只好硬著頭皮勉力因應,此時就是考驗行山者的「真本事」了?從結果論看來,顯然地這隊伍的應變效果不如預期,以致折損了2名登山老將!
8.帳篷被颱風摧毀,衣物、鞋子甚至其他裝備也都被風雨打濕掉,能撐過一個晚上的風雨及低溫摧殘,已屬厲害。但這2位登山老將從0812至16日一直撐著,但此刻的生命力似已到了盡頭?稍後,小弟弟在叫阿公時已沒了回應。至此,小弟弟才知事態嚴重而對外求救。也許你會有所疑問,為何從0813日至15日,大人為何沒向外求助?合理推斷,這2天,大人的身體似乎已出現嚴重「失能」狀態?甚至連指使小弟弟對外求救的反應都不能?還好最後手機還通聯得上,小弟弟的命保住了,算是一幸?連帶著,這支隊伍有無設置「留守人」,而留守人有無提供最新颱風動態及建議?
9.「7日就已有颱風預報跟路徑,確認颱風會襲台」,8日起登後的一兩天是撤退的關鍵時刻,該隊伍顯然沒能掌握到颱風最新動態;第2天(0810日)應該會走到太平西溪營地,或第3天(0811日)走到太平溪源營地,此時颱風登陸之訊息應該已經大致確定,而從此時此地開時後撤,也許結局不致如此慘烈?但這是「事後諸葛」推算,但還是有其參考意義。
10.檢警驗屍後,認為陳、詹2位大人是因失溫導致心肺衰竭而身亡。直升機將3位山難受困者救下山後,發現男童的衣服鞋子未濕而大人的衣鞋全濕,可見大人為了救小孩而做出多大的努力和犧牲?當時如果連小孩的衣物也濕了,情況可能會更慘(「團滅」也是可能的)?
「成之與敗之相依,豈肯容人辨是非?」登山,尤其像南三段這種長天數深入崇山峻嶺間,不確定因素很多,特別在天氣變化上或人員身體疾病方面,都有可能出現些許狀況,若萬一又碰到天候不佳,直升機無法及時救援下,發生事故是極有可能的?其實,登山的王道就是「知其不可而不為」,唯其存有此戒心,方得在可為之事中有大作為?生命的吶喊總在死亡之後才趨於寧靜?「不信邪或人定勝天」的「霸氣」,也總在「油盡燈枯」時趨於寂滅?嗚呼,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魄散何往,哀怨寄空山!逝者如斯夫,誰為涕下?
附 記:
身亡才知萬山空,損兵折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眼熱淚向山流!登山,唯有真切面對死亡時,才會感慨生命的可貴,但為時已晚,徒呼負負又奈何?本照片引自2025.08.18.東森新聞雲(圖/截自詹女臉書),是本次罹山的特搜義消詹女在今年5月完成「北二段」的PO圖,她並寫下「感恩上天保佑大家平安歸來」,未料這次「飲恨」南三段,情又何堪?
百岳老查的回應1:
南三段上無人攀,獨戰颱風淚潸然,問汝百岳功業,一輪二輪三輪。 「富士山,一度も登らぬ馬鹿、二度登る馬鹿。」意思就是「一輩子沒有爬過富士山的人是笨蛋,而爬兩次的也是個笨蛋。(日本名諺)」意即這座山爬一次就夠了,此僅算浮誇之詞,看看即可。南三段在登山界視為一大障礙,倒不是它的困難度或危險性,而是距離太遠致時間拖太長,除假期難排之外,入山後之不確定因素亦有一些,除非想完登百岳者,否則少有人會去嘗試,甚至連去爬一次者都是「笨蛋」?在這條縱走路線上,不知有過多少山友鎩羽身亡?凡此血淋淋慘痛教訓,究有多少山友心生警惕? 登山,人在山在,人不在山在你心中也沒了!「George Mallory是英國登山家,1924年爬聖母峰時遇難身亡。死前1年,《紐約時報》記者問他,到底為甚麼要爬世界最高峰。他答:「Because it’s there。」這話看似沒頭沒腦,卻成為登山界百年金句。這金句似乎一度譯成『山永遠都在』,後來更被挪用來勸退不肯知難而退的山友。(阿柿)」 山在,南三段也一直都在,何苦硬要在不適當的天候下去攀登?登山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所以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試問,一旦出事了,你能負什麼責?嗚呼,慘痛生命,都付與群山幻雲,夫復何言? 百岳老查 2025.08.20.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