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之光:蔡登進與一群人堅定守護的故事
鹿耳之光:蔡登進與一群人的堅定守護
延續的愛心:從媒體焦點到鄉里守護者
{台南/安南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初見蔡登進,若不是早知他的故事,或許會將他與社區裡任何一位熱心樸實的鄉親混淆。他的身影,曾在電視新聞和報章雜誌上,為著戴奧辛污染議題而聲嘶力竭地發聲,那股捍衛家園的堅定氣勢,讓許多人對他留下深刻印象。然而,當他卸下「環保鬥士」的標籤,回到鹿耳社區,他更像是個溫柔的守護者,用他那充滿關愛的眼神,默默地照顧著那些年華老去的長輩們。

「阿進啊,今天又是你來喔?」一位名叫阿春的長輩,看見他提著便當走進門,臉上立刻漾開一抹溫暖的笑容。
「是啊,阿春,今天吃滷排骨,妳最喜歡的。」蔡登進彎下腰,將便當盒穩穩地放在她身前的桌上。他的動作輕柔而熟練,彷彿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對待自己家人的日常。
鹿耳和顯宮,這兩個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社區,因地理位置偏遠,年輕人大多選擇離鄉打拚,留下的多是行動不便的老人與懵懂無知的孩童。許多獨居長輩,因身邊無人照料,經常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蔡登進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近二十年前,在鹿耳社區發展協會與一群善心人士的共同支持下,他毅然決然地投入這份看似平凡卻又偉大的志業。
他曾說:「老朋友、老同學都離鄉了,剩下來的是從小看我們長大的長輩,他們就像自己的父母親一樣,所以我們就一起來照顧。」這份簡單而真摯的情感,成為他持續前行的動力。協會不向長輩們收取任何費用,而是透過向政府或民間企業愛心團體申請經費、開發社區產業,創造自我商機,以維持服務的永續性。這不僅是一份事業,更是一份堅定不移的愛心與承諾,蔡登進與他的團隊,就這樣一步一腳印地,牽著長輩們的手,陪伴他們走過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內心的呼喚:從困境中萌發的使命

蔡登進的人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在投身社區營造之前,他也曾經歷過許多挫折與瓶頸,甚至犯過錯誤。他深刻體悟到,在人生的低潮時期,永遠會陪伴在身邊、給予鼓勵的,就是父母。然而,當父母年華老去,誰來照顧他們?這個問題,像一道閃電,在他心中埋下了深遠的種子。
那天,他獨自坐在鹿耳門的一座舊橋墩旁,海風輕拂,帶來一絲鹹鹹的味道。他腦中浮現出多年前,他站在媒體鏡頭前,慷慨激昂地為受戴奧辛污染的鄉親們發聲。那時的他,是為環境正義而戰的戰士。如今,他面對的是另一場更為寧靜,卻同樣重要的戰役——為獨居老人的尊嚴與溫飽而奮鬥。
「阿進,你最近怎麼看起來這麼累?」一位老朋友路過,關切地問道。
蔡登進輕嘆一口氣,搖了搖頭:「不累,只是在想,人這一輩子啊,父母是我們的避風港。可當他們老了,我們又在哪裡?」
老朋友沉默了。他知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蔡登進內心深處的呼喚。
「我不能只為自己活著。」蔡登進語氣堅定起來,眼神中閃爍著光芒。「我們的長輩就像是社區的根,根扎得穩,社區才能枝繁葉茂。我希望能將這份愛傳遞出去,讓每一位獨居老人都能感受到溫暖。」

就這樣,他將過去的環保熱情,轉化為對社區弱勢群體的實質關懷。從一開始的便當服務,到後來的各種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他用愛與決心,為鹿耳社區的每一個角落,點亮了希望的微光。
新血的注入:青春熱情點亮古老社區
鹿耳社區,這個曾經在歷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地方,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然而,在一個炎熱的暑假,兩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女孩,為這裡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她們是來自嘉義大學觀光研究所的周佳蓉,和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楊文茜,因緣際會下,參與了教育部的青年署暑期社區工讀計畫,來到鹿耳社區。
「蔡經理,我們想把鹿耳門的歷史,用更年輕的方式呈現給遊客。」周佳蓉興奮地對著蔡登進說道。
「對,像是把五分車鐵道的故事變成一個尋寶遊戲,讓大家能邊走邊玩,還能了解歷史!」楊文茜在一旁補充。
蔡登進看著這兩個充滿創意與熱情的女孩,臉上露出讚許的笑容。他沒有設下任何框架,也沒有限制她們的想法,反而大膽地放手讓她們獨當一面,從行程設計、文案撰寫,到實際帶領導覽,全程讓她們自己操刀。
「我告訴她們,書本上的理論固然重要,但社區裡的故事,才是最真實、最寶貴的教科書。」蔡登進回憶道。「我放手,是希望她們能自己去發掘、去感受。這些經驗,是任何課堂都學不到的。」

這兩個女孩,天生對事物充滿好奇心,願意嘗試任何新事物。在一個半月的工讀期間,她們不僅深入了解了鹿耳門的歷史文化,更與當地的長輩和志工們建立起深厚的情誼。儘管每天頂著豔陽,帶團導覽,勞累得汗流浹背,但她們絲毫沒有一句怨言。當工讀計畫結束,她們自願留在社區,繼續為這片土地貢獻心力。
「我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暑期打工。」周佳蓉感性地說。「但後來發現,我們不只是在工作,更是在這裡找到了一份歸屬感。這裡的每個人,都像家人一樣。」
楊文茜點點頭,眼眶有些濕潤:「這一個半月,我們得到的收穫與回憶,比任何薪水都來得珍貴。」這份無私的奉獻,讓鹿耳社區的志工們深受感動,也讓蔡登進看見了社區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夢想的啟程:重建五分車鐵道的輝煌
在蔡登進的腦海裡,除了照顧長輩的溫飽,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那就是恢復鹿耳門昔日的榮光。他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計畫——重建當年用來運送甘蔗和鹽的五分車「鐵枝路」,重現那段繁盛的產業光景。
「這條鐵道,是我們鹿耳社區老一輩的共同回憶。」蔡登進站在一處殘留的舊橋墩旁,對著身旁的志工們說道。「當年,五分車載著蔗糖和鹽,也載著我們的希望。我們現在要把這段歷史找回來。」
這項計畫的總經費需要四十多萬,對一個資源有限的社區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負擔。蔡登進沒有放棄,他積極參加了民間企業舉辦的「社區一家贊助計畫」,並成功獲得了半數的經費補助。他帶領著社區志工與多元就業人力,親自動手,從重建九座橋墩與工字鐵基礎,到一根根地舖設枕木與鐵軌,每一步都充滿著汗水與希望。
這段重建的鐵道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公尺,但對蔡登進來說,這是夢想的起點。他有一個更宏大的願景:「我們第一階段希望能向台糖爭取,提供報廢的五分車頭與車廂,作為社區的文化展示館。最終,我們的目標是重建從社區沿著台鹽引水道,往西延伸至舊鹽工宿舍區的這一段,總長約一點五公里的鐵道,並恢復行駛!」
這不僅僅是為了觀光,更是為了讓年輕一代能夠親身體驗這片土地的歷史,讓長輩們能夠重溫舊日時光。他希望藉由這條鐵道,串聯起社區的文化與情感,讓更多人看見鹿耳社區的蛻變與新生。
夢想的拼圖:永續經營的愛心藍圖
蔡登進的腦子裡,彷彿總有著用不完的熱情與創意,他不斷思索著如何讓這份愛心事業永續經營,並將觸角延伸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他深知,僅靠政府補助與外界贊助,終究無法長久。唯有建立自己的產業,創造自我商機,才能真正為鄉里服務,讓愛的力量持續堅定。

在忙碌的社區營造工作之餘,他心裡還惦記著一件小事——為長輩們的早餐而努力。
「蔡經理,便當服務已經很好了,為什麼還要擔心早餐呢?」一位年輕的社區志工問道。
蔡登進笑著回答:「你看那些長輩,他們常常有一餐沒一餐。便當只能解決午餐,但早餐是一天活力的開始啊。如果能讓他們每天早上都吃到營養、熱騰騰的早餐,那該有多好。」
他的目光,滿懷著對長輩們的疼惜。他向志工們描繪著未來的藍圖:「我們正在努力募款,希望能買一台麵包機。這樣,我們就可以自己烤出好吃的吐司,每天早晨,當陽光灑進社區時,長輩們就能聞到麵包香,吃到充滿愛心的早餐。」

這份看似微小的計畫,卻蘊含著蔡登進對社區無限的愛與熱情。他不僅關心長輩們的肚子,更希望照亮他們心中那片孤單的角落。從抗爭環保議題的鬥士,到守護獨居長者的溫柔兄長,再到帶領年輕人重振社區文化的領航者,蔡登進的故事,是一幅由堅定與愛心編織而成的動人畫卷。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歷史的變遷雖然無法逆轉,但人們的愛與努力,卻能讓一個失落的社區,重新煥發出屬於自己的光彩,照亮了鹿耳社區,也溫暖了每一個走進這裡的人。

這就是蔡登進,一個有故事的人,一個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愛心守護故鄉的平凡英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