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中小企業的未來在哪?從美國20%關稅看出台灣產業的集體壓力鍋

2025/08/02 08:20
4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文/魏季宏

美國政府對台灣祭出20%「暫時性」關稅,看似是談判的中繼站,實則已在台灣的產業界投下一顆震撼彈。尤其是仰賴出口、訂單彈性低、轉嫁成本困難的中小企業,勢必首當其衝。面對這一波新的外部壓力,我們不能只談談「對等談判」、編列預算,更應正視產業體質長期未能轉型的問題。

一、不是「關稅」壓垮中小企業,是「轉型」太慢

長期以來,許多中小企業依賴加工代工、接單生產的模式,抗風險能力有限。一旦面臨突如其來的國際關稅調升、匯率波動、物流延誤等變局,幾乎毫無緩衝空間。這次的20%關稅,是美國的策略,也是對台灣中小產業結構性風險的提醒:不能再等。

建議:
政府的930億元預算,應優先用於「產業韌性提升」四大方向:

  1. 資訊數位化升級(自動化、生產透明化)

  2. 多市場出口輔導(包含語言、通路、法規支援)

  3. ESG與供應鏈碳盤查能力建置

  4. 協助轉向B2C或品牌端的客戶開發能力

二、別再說「我們有談判空間」了,中小企業等不了

每當外部挑戰出現,政府說「我們會再談、會爭取」,但基層企業等的是「什麼時候補助會下來、要撐多久、我們能轉去哪個市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實際可行的支援與時間表。若無清楚政策節奏與資源配置,中小企業根本無從規劃轉型方向。

建議:

  • 特別預算應納入「即時補貼+中長期升級」雙軌機制;

  • 成立「產業關稅衝擊應變平台」,由經濟部主導,開放公協會、中小企業代表定期座談回饋;

  • 訂出關鍵時程表,例如「三個月內啟動數位轉型方案」、「半年內補助實質撥付」等具體目標。

三、從「稅率對比」變成「競爭力對比」

日本與韓國目前的稅率是15%,比台灣少5%。這不是單純因為外交談判技巧差距,更是產業價值、供應鏈重要性與總體競爭力的總體呈現。要從20%降回15%,不只靠談,也得靠「做」──做出更高價值、不可取代的產業定位。


結語:不要再只靠談,該靠改了。

關稅是美方手上的槓桿,卻也是我們看清產業瓶頸的放大鏡。如果只是短期靠補助撐過,卻沒有深層改造的意志與配套,那麼20%只是開始,下一個變數還會再來。是時候讓中小企業真正成為台灣經濟轉型的主角,而不是總是被動因應的受災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