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食品信任不能靠道歉維繫──從福源花生醬事件看食品安全監管與原料溯源的迫切性
7月28日,台北市衛生局公布花生製品稽查結果,「新竹福源顆粒花生醬」被檢出黃麴毒素超標,震驚許多忠實消費者。作為家喻戶曉的台灣本土品牌,福源花生醬一直以來憑藉其濃郁風味與品質深獲市場青睞。然而此次風波,卻讓人不得不重新省思食品安全與信任之間的脆弱連結。
福源公司已第一時間出面致歉,並指出問題可能來自供應商原料花生受潮黴變,願意配合下架回收,並強化內部品管。但問題的核心不在於「道歉夠不夠快」,而在於這起事件暴露出台灣食品供應鏈的三個系統性漏洞:
一、原料端驗收把關不足
黃麴毒素是一種具高度致癌性的天然毒素,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極易於花生、玉米等作物中滋生。食品廠商理應在原料進貨階段設立風險評估機制,對高風險農作物進行批次檢驗,而非全然依賴供應商自律或「事後發現才因應」。此次事件凸顯,業者在原料驗收的品保機制仍有明顯破口。
二、食品檢測應更前置、更多批次抽樣
目前政府抽驗制度多採「市售成品抽檢」,雖有預防與警示作用,但對於生產前端與流通中的快速反應能力仍有不足。若能強化製造廠商自主管控與政府抽查同步並行,例如要求高風險產品需定期委託第三方檢驗、並公開批次檢驗報告,才能真正提升消費者信心。
三、品牌名聲不等於絕對保障
「老字號」或「人氣品牌」往往獲得較高的消費者信任,但也不能因此成為風險鬆懈的溫床。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不應淪為對風險的盲目容忍,企業更應以長期誠信與主動透明作為回應,而非單靠品牌情感來挽回信任。
結語:食品安全不容僥倖,透明溯源與制度改革才是真保障
福源花生醬事件是一記警訊。它提醒我們,再親切的品牌也可能在看不見的地方出現瑕疵;再多的道歉與善後,也無法取代制度化的監督與責任鏈建立。政府部門應持續強化原料溯源、冷鏈管理與製造監管,而企業則須正視食品安全是永續經營的根本,不只是一次風波過後的「公關危機處理」。
唯有從制度、文化、技術三方面同步升級,我們才能在一罐花生醬裡吃得安心、吃得無懼。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