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筆為月琴續命 讓傳統樂音不被遺忘
在台灣有一種古老的樂器,曾在人們生活裡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就是月琴。
畫家歌手高閑至說: 這個樂器是屬於台灣傳統的這種樂器,那大概出現在台灣的時間大概有一百多年,那大概是比歌仔戲再早一點點,那這個東西彈的大部分是所謂的歌仔調,那歌仔調是什麼呢,歌仔調就是以前的農業社會,大家受教育的機會很少,這種很不容易得到教育機會的時候,就會有人彈唱這個東西。

畫家歌手高閑至說: 古時候有那個歌仔冊,也就是說它裡面都會勸人做好事不要做壞事,都有很多很多的不同故事,但是簡單來講就是宣揚人莫作惡,然後忠孝仁義之類的事情,所以像這個古時候沒有受教育的人, 那唱歌的人就用這種唸歌的方式,什麼七字調,像我剛剛唱的是江湖調,你把它融入在歌聲當中。

月琴曾陪伴庶民生活,也是藝人表演的樂器。
畫家歌手高閑至說: 以前古時候呢,這個琴叫做乞食琴嘛,為什麼呢,很多呢都是去跟人家乞討的人,他學會用這個琴來彈唱,或者是 以前的人,他會去做一些膏藥來賣,然後呢在彈唱彈到一個最重要的關鍵的時候,他就停下來做工商服務之類的。
身兼歌手與畫家的高閑至,不僅以歌聲傳遞情感,更以畫筆述說故事,他用畫筆與巧手為斑駁老去的月琴注入新生命。

畫家歌手高閑至說: 那這個琴呢,它的這個面板呢是梧桐木,梧桐木它是屬於比較鬆軟的木頭,所以它不用像吉他一樣,開個孔它就可以擴音了,拉扯之下邊邊很容易會壞掉啊,所以我在修理的過程修理得不是很好,所以我就把我自己的專長繪畫拿來,把它畫得漂漂亮亮,也剛剛好呢就是我有很多琴,我把它創造不同的風格,來讓這把本來在台灣,會消失或是被沒落的這種傳統的東西,讓大家有一個視覺亮眼的動機。所以我的目的是讓這已經要失傳的東西,讓它得到大家更多的注目。

月琴承載的不只是旋律,更是一代代庶民的故事與心聲,願這樣的樂音不被遺忘、長遠流傳。
公民記者 小柚子/葉淑蓮 新北平溪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