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爿爿花復刻台灣老瓷磚 手作延續在地美學

2025/07/25 21:00
1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鐘翊瑜、陳富妤/台北市報導】「爿」是牆的古字,與「片」對稱,如同一塊塊瓷磚,排列出獨特的韻律。設計學系出身的黎世堯與湯晴雯,受這樣的意象啟發為工作室取名「爿爿花」,從被學校附近老房子外牆的馬賽克瓷磚吸引開始,展開了對台灣瓷磚文化的調查與記錄,走訪街巷、編纂圖鑑、親手投入濕式成形製法的手工瓷磚製作,他們以設計背景結合在地工藝,嘗試將台灣老式瓷磚花紋復刻,也嘗試設計新圖樣,在新舊市場的需求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堅持與路徑。

↑「爿爿花」工作室創辦人彙整之圖鑑及設計之瓷磚。攝影/鐘翊瑜

黎世堯與湯晴雯畢業於師大設計學系後,一度投入廣告行銷與設計接案的工作,忙碌穿梭在各式專案與產業之中。然而,在快節奏的日常裡,他們始終對身邊被忽略的在地美感懷有深刻關注。2020年,他們成功透過群眾募資出版了《台灣傳統瓷磚圖鑑》,這是第一本以設計視角系統整理台灣本地瓷磚文化的專書。圖鑑的出版,不僅獲得設計圈、文化界的關注,也讓他們深刻體會到這些逐漸消逝的日常美感,需要的不只是保存影像,更需要有人讓它重新回到生活裡。因此在2022年底,他們正式轉換跑道,成立了「爿爿花工作室」,親手投入濕式成形瓷磚的製作,從紀錄者轉身成為工藝實踐者,將台灣的瓷磚故事一片一片帶回當代。

↑各式瓷磚圖形,如馬約利卡磚、面磚、馬賽克磚、印花磚。照片提供/「爿爿花」工作室《台灣傳統瓷磚圖鑑》 製圖/鐘翊瑜

用最慢的方式,還原最真的質感

正式成立工作室後,有別於一般工廠以乾壓成形的方式快速量產,為了保留手做的溫度與彈性,黎世堯與湯晴雯選擇投入失敗率相對較高的濕式成形製法製作瓷磚。濕式成形製法整體製作流程可分為:設計模具 、製作胚體 、自然乾燥 、素燒 、上釉 、釉燒六大步驟。首先,黎世堯與湯晴雯會將選定的圖案數位建模,以3D列印製作出,作為模具使用,接著以偏濕軟的陶土手壓進模中,確保圖案細節能完整浮現。脫模後的陶土需靜置1至2天自然風乾,視氣候調整時間,確保水分均勻散去以避免後續燒製變形。

乾燥完成後會送入窯中進行素燒,素燒是陶土成形後進行的第一次燒製,將完全乾燥的陶土放入窯中,使其脫去水分變得堅硬,便於後續加工,溫度需要控制在800度左右,燒製時間約8小時,且升溫降溫的時間不能太快。燒製完成後待溫度降至100多度才能開窯,並放置將近一天冷卻。接著進入釉藥施作階段,也就是上釉,以玻璃質的粉末混合液形成的釉藥塗佈於陶瓷表面,釉藥可以用浸泡、噴灑或手工塗抹等方式施加,這層釉不僅提供裝飾性色彩與光澤,也能讓陶瓷具備防水性與更光滑的表面。待釉乾後再次進窯進行釉燒,釉燒是陶瓷的第二次高溫燒製,在這個過程中,釉藥會熔融並與陶坯融合,形成堅硬、亮澤、防水的釉面。完成釉燒後,陶瓷作品才算真正完成,成為最終可使用的成品,此階段溫度會拉高至 1230度,時間約為13-14小時,釉燒完成後需靜置一天多進行冷卻,成品才得以出窯檢視,每一片瓷磚從壓模到出窯至少歷經5至7天工時,非常不容易。

在失敗裡練成的技術

黎世堯與湯晴雯一開始投入濕式成形製法製作瓷磚時,常面臨龜裂、翹曲與變形等問題,兩人意識到,這不是單靠直覺或經驗就能掌握的過程,於是開始自行記錄各種陶土組合與乾燥時間的變化,手工製作小型磁磚樣品,一一測試不同原料比例與製程條件。在一次次失敗之後,他們決定深入學習釉藥的變化與控制方式,並親自到鶯歌向釉藥師傅請教,了解釉藥中各種金屬氧化物中各種金屬氧化物在高溫燒成時會產生何種色澤變化。

每次燒窯都要等數小時後才能開窯確認成果,反覆記錄燒成溫度、時間與施釉厚度。他們沒有仰賴傳統工業標準化的製程,而是選擇以手作的方式,從每一次的錯誤中建立出屬於自己的工藝脈絡。這樣的過程雖然緩慢,也充滿不確定性,但正因如此,他們對材料的反應、釉藥的性質以及窯燒的結果,建立起了比教材更深刻的理解。透過這樣一次次手作與實驗的歷程,他們逐步掌握了濕式成形瓷磚製作所需的核心技術,也讓每一片瓷磚都保有工藝者親手摸索的痕跡與溫度。

在現代裡守住一份堅持

在現代講求「效率」的世界裡,要用手工濕式成形製法一片片生產瓷磚,無論速度或產量,都遠遠跟不上一般市場需求,即使有嘗試與嘉義地區保存傳統窯燒技術的老窯廠洽談合作,但仍受限於製程與工序的繁複與高失敗率,目前還無法大規模生產。因此黎世堯與湯晴雯將工作室定位為以客製化生產為主,主打量少、質精的設計服務,每一款花磚,不僅圖樣可以依需求調整,釉色、尺寸、排列方式也能量身訂做。這種做法雖然生產速度慢、單價偏高,但反而吸引了重視細節、講究空間氛圍的客戶,從住家小範圍的局部點綴,到咖啡館、甜點店的品牌設計,越來越多人願意為了獨一無二的質感,等待這份手工的緩慢。

而除了國內客製化圖樣生產的委託外,來自國外的訂單反而大多直接選擇既有圖樣,因為他們認為既有的圖樣已非常具有特色,例如,根據黎世堯與湯晴雯對瓷磚圖樣觀察,所命名的「禮物盒」、「木蘭花」及「筍乾」都是復刻台灣老瓷磚的經典款;兩者需求雖不同,但都是因為欣賞台灣風格瓷磚而選擇「爿爿花」。在新舊工藝的拉扯中,黎世堯與湯晴雯選擇站穩自己微小但堅定的位置,不追求規模,而是守護那份手作的靈魂,讓每一片瓷磚都帶著人的溫度與故事。

讓台灣的故事,走得更遠

回首創業之路,從一本圖鑑出發,到手工復刻,再到如今接軌市場,黎世堯與湯晴雯始終抱持同一份信念:「文化如果沒有人繼續做,就真的會消失。」未來,他們希望持續拓展瓷磚應用的可能性,除了延續小量客製的手工瓷磚,他們也計畫與嘉義窯廠合作,推出部分小批量產款式,降低成本,讓更多設計案場、品牌空間能夠使用台灣本地風格的瓷磚;此外,還將開發以瓷磚為主題的家飾品、托盤、燈具等商品,讓瓷磚不只是牆上的裝飾,還能進入生活的角落。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裡,黎世堯與湯晴雯選擇用最緩慢的方式,守住屬於土地的美好,他們希望讓台灣的傳統瓷磚不只是地方記憶,更能成為世界空間中靜靜閃耀的一抹風景,讓每一片瓷磚,帶著台灣土地的氣息走得更遠留得更久。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在工作室中除了看到已完成的作品外,兩位創辦人還拿出半成品讓我們欣賞,並操作相關機器親自示範,讓我們能更好的理解製作過程;採訪結束後除了更深入了解創辦背後的相關故事,也對瓷磚製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