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琦:不要害怕成為第一個 多方面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專長
杜佳琦:不要害怕成為第一個,多方面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專長
{高雄/桃源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在台灣社會的多元光譜中,總有一些身影,他們的選擇與堅持,為更多人點亮前行的方向。布農族醫師杜佳琦,這位來自高雄桃源區復興部落的女性,正是這樣一位勇於探索、不斷挑戰自我的典範。從醫學系畢業後,她毅然決然選擇回到原住民區衛生所服務,面對艱苦的環境與稀缺的資源,她不僅堅守了醫者的職責,更在不斷的嘗試與學習中,活出了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杜佳琦的故事,無疑是「不要害怕成為第一個,多方面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的最佳註腳。
深耕部落醫療 淬鍊專業與情感
山區的生活條件向來嚴峻,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這些都是杜佳琦每日工作中必須直面的挑戰。然而,她並未因此退縮,反而將這些困難視為磨礪自身專業能力的契機。在原住民區衛生所服務的這段經歷,不僅讓她練就了扎實的醫術,更讓她對這片土地與族人產生了深厚的情感連結。她深知,對於部落居民而言,醫療不單是病痛的治療,更是一種信任與依賴。日復一日的付出,讓杜佳琦在專業上日益精進,也讓她對原鄉的醫療需求有了更深刻的體認。
勇於嘗試新事物:醫師斜槓主持人,探索長照議題
杜佳琦從來不將自己侷限於單一的身份。除了肩負醫者的使命,她更勇敢地跨足全新領域,在原住民族廣播電台《Lumah好日子》擔任了一年的節目製作人與主持人。這個看似與醫療完全不相關的斜槓身份,卻意外地成為她拓展專業廣度、服務族群的新平台。
在《Lumah好日子》節目中,杜佳琦將目光聚焦於原住民族的長期照護議題。這是一個在原鄉地區日益凸顯,卻鮮少受到廣泛關注的重要課題。她深知,許多原鄉長者面臨著獨居、健康狀況不佳、照護資源不足等多重困境。為此,她不遺餘力地投入節目製作,每集節目都針對長期照護相關的政府官員、學者、長照機構負責人進行深度訪談,力求從政策制定者與實務操作者的角度,探討原鄉長照的現狀與挑戰。
此外,杜佳琦更親自走訪了城市與原鄉區的文化健康站和長照機構,與第一線的照護員及長者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她傾聽他們的故事、分享他們的經驗,將這些真實的生命見聞融入節目內容,讓聽眾們能夠更真切地理解原鄉長者的生活面貌與照護需求。儘管廣播對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領域,但出於對長期照護議題的濃厚興趣,杜佳琦選擇了勇敢接受這項新挑戰。她的這份勇氣與行動力,證明了只要有心,任何領域的嘗試都可能開啟新的可能性。
面對人生挫折:保持正向積極心態,堅持到底
擔任節目製作人與主持人,對杜佳琦而言,是一次充滿樂趣卻也極具挑戰的嘗試。她坦言:「過程中遇到很多狀況和挑戰,也曾經想說放棄好了。」製作節目的繁瑣與壓力,確實讓她一度萌生退意。然而,杜佳琦表示「中途放棄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面對困難,她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她會抱怨幾句,宣洩內心的不滿,但最終仍會堅持到底,將節目做到最好。
這種「抱怨歸抱怨,事情還是要做好」的精神,正是杜佳琦性格中堅韌的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廣播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不僅將節目做得有聲有色,更從中收穫了巨大的成就感。她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與困難在所難免,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調整心態,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把夢想當作代辦事項:按部就班去達成
杜佳琦的父親曾對孩子們說過一句話:「只要不是做壞事,任何事都值得一試。」這句話深深影響了杜佳琦的生活與工作態度,也成為她勇於嘗試、探索自我的內在動力。她將夢想視為待辦事項,按部就班地去達成,這份務實與行動力,是她能夠不斷突破自我的重要原因。
杜佳琦鼓勵所有年輕的朋友,要勇於嘗試,發掘不同的興趣,並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她認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多元的發展機會,年輕人應該敞開心胸,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而不是被既有的框架所限制。對於那些仍在迷茫中徬徨的青少年,她提出了真誠的建議:不要將內心的困惑獨自承受,要勇敢尋求幫助。與信任的長輩、老師或學長姐討論,共同找出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這不僅能幫助他們釐清思緒,更能獲得寶貴的支持與引導。
杜佳琦的故事,不僅是關於一位布農族醫師的個人奮鬥史,更是一則激勵人心的宣言。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只要保有開放的心態、勇於嘗試的膽識、以及面對挫折不屈不撓的毅力,每個人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景。她的經歷,無疑鼓勵著更多年輕世代,不要害怕成為第一個,去大膽追求自己的熱情,多方面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最終找到那條通往夢想的道路。圖/截自網路 杜佳琦.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