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與歸途:伍麗華委員銷假上班大漢林道會勘與達仁之旅
蟬鳴與歸途:伍麗華委員銷假上班的大漢林道之旅
九月三日 軍人節
【雙東/春日 達仁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
清晨的陽光穿透層層山嵐,灑落在屏東縣的大漢林道上。伍麗華委員從假休養後,選擇在大漢山深處,這條被稱為「浸水營古道」的入口處,重啟她的日常。
高山上的特別會勘
這天,大漢林道24公里處,一處巨大的崩塌地橫亙眼前,宛如一道無法逾越的傷疤。伍麗華身穿簡便的登山服,站在崩塌地前,神情凝重。這處坍方是在颱風期間發生的,不僅造成林道中斷,也使得在大漢山雷達站服役的官兵們交通與物資運補都陷入困境。

當時,她得知這個消息後,第一時間就聯繫了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保署」),請求緊急協助。而今天的會勘,就是她銷假上班後的第一個重要行程。
「委員,您看,這片崩塌面積真的很大,而且土石還很不穩定。」林保署的技術人員指著眼前黃土裸露的山壁,詳細地向伍麗華說明情況。
「嗯,我知道。」伍麗華點點頭,目光掃過周圍的樹木。「那雷達站的官兵們現在還好嗎?」
「他們都還好,只是交通和補給真的很不方便,都得繞道而行。」技術人員回答。
「好,麻煩你們盡快提出修復計畫,我會持續追蹤進度。」她語氣堅定,不容有絲毫遲疑。
蟬聲 不是「雜訊」
正當眾人討論著修復方案時,一陣高分貝的聲響從林子裡傳來。那聲音尖銳、密集,彷彿有數十台高音喇叭同時開啟。技術人員有些尷尬地笑著說:「委員,這就是我們這的『特色』。」
伍麗華聽了,卻忍不住笑了出來。「這不是是『雜訊』,而是大漢林道上的蟬兒『飆高音!』」她笑著糾正,雙手不自覺地捂住耳朵,彷彿那聲音真的有穿透力。
海拔1500公尺的大漢林道,蟬鳴聲高亢得異常。伍麗華從小在山裡長大,對這種聲音並不陌生,但這裡的蟬聲,卻似乎比平地更加飽滿、更加費勁。她想像著一隻隻雄蟬為了求偶而拼盡全力,那種近乎「用生命在吶喊」的聲音,讓她的肚子都笑到好痛。
「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麼『賣力』的蟬鳴聲,難道這裡的雄蟬,求偶比別的地方困難嗎?」伍麗華半開玩笑地說,也讓周圍的嚴肅氣氛頓時輕鬆不少。
跨越時空的古道

會勘結束後,伍麗華和眾人繼續往林道深處前進。這條古道,擁有500年的歷史,是橫越中央山脈的古老通道。從這裡步行過去,就是台東的加羅板部落。
「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地從屏東走到台東。」伍麗華望著遠方,彷彿看見了祖先們的身影。「這條路,不僅僅是一條路,更是我們族群的歷史與文化。」
她本來想走這條古道,但想到還有更重要的行程,便在山下開車,繞行南橫公路前往台東。從屏東到台東,短短的直線距離,卻需要繞行數百公里,這也讓她深深體會到,這條古道在過去的重要性。
台東的溫暖與尷尬
當她抵達台東台坂部落的活動中心時,一場溫馨的活動正在舉行。
「委員,您好點了嗎?」
「委員,身體還好嗎?」
「委員,您怎麼這麼快就回來工作了?」
還沒等她開口,一個個熱情的問候便迎面而來。
從部落耆老每個人,都關心地詢問著她的身體狀況。這讓伍麗華感到有些尷尬,但也同時湧上一股溫暖。
「我沒事了,謝謝大家關心。」她笑著回答,但心裡卻有些不好意思。
在他們眼中,她不僅僅是民意代表,更是自己人。這種跨越身份的關懷,讓她感到既感動又有些難為情。
伍麗華暫時卸下了「委員」的身份。她和部落族人們聊天、合影,分享著大漢林道上的趣事。
一個承諾與一份責任
太陽逐漸西沉,伍麗華離開台東,踏上歸途。
這趟旅程,從大漢林道上的會勘,到台東台坂的勞軍,讓她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體悟。
她不僅要為選民解決問題,也要為所有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們,盡一份心力。
回到辦公室,伍麗華打開電腦,開始整理會勘資料,準備向相關單位提出報告。
窗外,都市的喧囂聲此起彼落。但她耳邊,卻彷彿還迴盪著大漢林道上的高亢蟬鳴。那聲音,不再是單純的「求偶聲」,更像是對她的一種提醒:
每一個問題,都需要她像那隻賣力「飆高音」的雄蟬一樣,不遺餘力地去解決。
她相信,只要用心去傾聽,無論是山林間的蟬鳴,還是百姓們的聲音,都能成為她前行的動力。
而她也知道這份承諾,不僅僅是對選民的承諾,更是對這片土地、對這份責任的承諾。
無論路途多麼遙遠,無論身體是否疲憊,她都將繼續前行。
因為,她知道,在每一條通往遠方的路上,都有人們的期待與信任。
而這,就是她,伍麗華,銷假上班後,第一天的故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