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建築語言 看見台灣廟宇文化
有人雙手合十默默祈願
有人擲筊問事尋求神明指引
也有人點燃一炷清香
在廟宇間找尋心靈的安定與寄託
這是臺灣廟宇的日常
不只凝聚信仰
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域
不說您可能不知道
其實在這些廟宇的背後
還藏著一條南北有別的界線
臺灣的廟宇建築
依起源與地域分為北方宮殿式與閩南式兩大建築風格
北方宮殿式的建築起源於中國北方
常見於忠烈祠或宮廷廟宇
特色在於整體線條筆直結構對稱
屋頂上的仙人走壽數量與順序有嚴格的限制
與建築等級息息相關
相較之下閩南式的建築工法則講求繁複與細膩
燕尾翹脊剪黏彩繪
一磚一瓦之間都藏著神話故事
採用紅磚與傳統瓦片堆砌
色彩繽紛 氣勢磅礡
也是我們最常見的傳統廟宇樣貌
宮廟負責人 陳秉鈞
這兩種風格,這些廟宇的建築可能會因為地區而有些許的不同,所呈現出不一樣的樣貌。雖然不是每一座都很華麗,但是還是可以看出閩南式風格的影子在。
雖然北方宮殿式的建築在臺灣亦有跡可循
但以傳統民間信仰為主的臺灣廟宇
建築風格仍以閩南式為大宗
從南到北遍地可見
除了建築上的差異
廟宇也深深紮根於人們的日常生活
從節慶活動到社區集會
廟宇不只是宗教場所
更是人與人連結情感的所在
廟宇志工 張先生
因為以前在沒有一些娛樂活動的時候,有迎神賽慶的時候,就等於是不用花錢就可以在路上看到的休閒娛樂,可以聯絡大家的感情,所以自然而然廟口可能就會形成一個生活圈這樣子。
一南一北風格各異
卻都同樣承載著相同的信仰情感
在吹煙鳥鳥中我們看見建築的語言
也讀懂了一段屬於臺灣的歷史與記憶
公民記者 陳定杰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