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也能拜月老,溫宗翰用民俗回應時事
【記者藍宇軒、程庭軒/新北市土城區報導】當台灣迎來同志婚姻合法化,社會價值觀劇烈轉動,傳統民間信仰是否能接納同婚,成為一場重要的文化考驗。《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溫宗翰從月老信仰在台灣的起源談起,並指出:有需求的地方,就有民間信仰的回應;月老作為長久以來承載姻緣想像的神祇,也能順應時代變化,為不同性向的信眾服務,他撰寫〈幽冥之人定婚配?你所不知道的臺灣信仰?〉與〈民間信仰支持同性婚姻嗎?〉等文章,回應同志族群的信仰需求與社會關注。
溫宗翰,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現為《民俗亂彈》執行編輯以及豐饒文化社總編輯,生長於三代同堂家庭,阿嬤是歌仔戲班的演員,而阿公則是布袋戲師父,從小生活於傳統民俗文化氛圍中,大學時期跟著教授走遍田野採訪無數個傳統戲團,開始產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畢業後便開始對台灣民俗的研究,參與各地宮廟的祭祀活動,寫下《笨港進香》、《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等書。他在2016年與一群文史工作者及民俗學家,打造一個面向大眾的網路平台《民俗亂彈》,目的是為了將傳統文化脈絡有系統性的讓社會大眾理解,也在平台中寫了許多報導,也曾經為嘉義振祐堂家將文化拍紀錄片《對手》。
↑溫宗翰主持保存維護土城大墓公座談會 攝影/藍宇軒
↑參與「保存維護土城大墓公座談會」的民眾就能夠對保護計劃提出意見 攝影/藍宇軒
↑「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溫宗翰 照片提供/溫宗翰
↑正在學習陣頭舞步的學生 照片提供/溫宗翰
↑與國立嘉義大學合辦的陣頭課程 照片提供/溫宗翰
傳統信仰順應現代社會潮流 月老為同志牽線
1990年代開始,全臺各地逐漸出現月老祭祀在已經擁有主神的寺廟中——同祀月老的情形,如:日月潭的龍鳳宮,祭祀者須先祭祀玄天上帝或媽祖等原有主神,才尋求月老庇護,為此溫宗翰撰寫〈幽冥之人定婚配?你所不知道的臺灣月老信仰〉,提及1980到1990年代不婚或晚婚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年代,他認為晚婚趨勢對月老信仰形成與擴張有相當大推波助瀾的效果。
在同婚法案通過之後,同志開始詢問能不能拜月老,他笑著反問:「你是人嗎?是人就可以拜月老,如果不是人就不行了。」溫宗翰在〈民間信仰支持同性婚姻嗎?〉的文章中提到,民間信仰邏輯呼應著人民的生活形式,因此文化脈絡就建立在日常生活的需求上。若當前社會有同性婚姻需求時,民間信仰自然不會多加排斥,再者同性婚姻不影響「香火傳承」的價值觀,過繼、收養、寄祀等等,都能夠使「家譜」的香火不斷。
環保與燒香燒金的價值衝突該如何取捨?
2016年底的「金香爭議」,環保署以降低空氣污染為由,對廟宇單位提出禁燒封爐,不過溫宗翰認為燒香、燒金銀紙並非主要的生活空氣污染源,如果要整頓污染源應該更全面的思考,汽機車的廢氣排放、火力發電廠、鋼鐵與石化等高污染產業的排放。提到關於焚燒金紙造成的空氣污染,他表示,比起全面禁燒金香,環保署應該優先加強管控香品的品質,並深入民間網絡管理環保爐的使用。環保爐是利用空氣對流原理,讓金爐不會排放煙。他補充,許多廟宇為了減省費用,習慣採購進口劣質香品,或是使用標示不清、未符合國家標準或商品標示法的香品。他認為改善香品品質及推廣環保爐的使用,不只延續民間信仰的傳統價值,更能提升燒金香後的空氣品質,進而降低空氣污染。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燒香、燒金紙,溫宗翰說:「燒香的目的不是火,而是香灰及焚燒後的味道,有焚燒才能與神明溝通,沒有香火就沒有神。」他舉例台北市禁燒香金的行天宮,事實上內殿的香爐依舊在燃燒,神靈不會待在虛有其表的廟宇中。最後他寫成報導〈環保單位別把民間信仰當作空污提款機〉、〈宮廟為何走上街頭?環保單位只想操弄議題不想解決問題〉用傳統信仰觀念的角度出發,回應現代的環保議題。
被污名的陣頭文化 盼用教育改善刻板印象
溫宗翰在東港迎王的時候遇過一對小兄弟,去陣頭團體練習五毒大神陣,暑假的整整兩個月小兄弟都會到陣頭練習,雖然他們的父母支持他們,但卻遇到阿嬤反對,因為阿嬤認為陣頭團體都是壞人。溫宗翰坦言,媒體跟大眾把陣頭當作負面東西,他認為需要將這些傳統信仰變成一種文化資產帶入校園,從小培養傳統文化觀念摒除偏見,他曾經在嘉義大學和嘉義振祐堂當地家將合作,關於家將開臉(畫臉的俗稱)的文化體驗,介紹嘉義振祐堂本地家將的面譜,除此之外也陸續有家將的腳步、陣式等課程,讓學生認識這些民間信仰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夠改善負面態度。
家將作為神明的部將,需要展現威嚴的一面,經過開臉扮演神將,為神明開路、驅除瘟疫及鬼魅,對扮演神將的人有相當高的紀律要求,例如:開臉後的家將不得說話,為了不讓鬼魂發現由人扮演;不能上廁所,廁所被認為是不潔之地。每個家將團的舞步有些微差異,而溫宗翰為了理解陣頭文化,實際進入陣頭學習跳八家將陣法,他對此笑著說道:「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覺得我是個文人嘛,所以都學不好,在跳的時候都覺得我比較娘,動作不夠剛猛到位。」事實上不只扮演神將的家將有相當繁雜的過程,畫家將臉譜的畫師林自賢也表示一張臉要花費40分鐘,且每一位神將代表著不同職責,有各自的名字,各有不同樣貌。
溫宗翰為此也拍攝了紀錄片《對手:百年如意振祐堂》,紀錄片內容講述嘉義王爺宮駕前如意振祐堂八家將,振裕堂日後開枝散葉成為嘉義地區家將的基礎。片中敘述,振祐堂兩位導師陳盈璋及陳永隆,一同共度振祐堂幾十年間的風雨。這兩位老師的經歷也讓溫宗翰捨棄原先的片名「百年將魂」,而將片名訂定為《對手》,「對手」兩字在家將的脈絡中指一對一對共同學習的對象,而英文片名《Partner》便說明此含義。
提到未來的目標時,溫宗翰表示《民俗亂彈》網站目前正在重建當中,將更有系統性的統整議題,期望讓這個網站重新在大眾視野中出現,另外溫宗翰近期不斷將《對手》播映在各大學校園中,盼望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民俗文化。
採訪側記:
這次在土城大墓公裏面進行採訪的經歷很難忘,而且在訪問的過程也令我從現代角度重新思考傳統民間信仰的議題,除了重新認識民間信仰外,也能夠了解台灣民俗學的概念。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